第15版:新郑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无处安放的故乡情结
杨秉森作品《龙年大吉》
幸福·老街
怒放的枣乡生命
新郑市委
四届三次全会召开
到儿子家去过年
过年
郑风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到儿子家去过年

春节快到了,远在上海工作的儿子给我们打来电话,已经给我们预订了火车票,今年依旧要去上海过大年。

去年春节就是在上海度过的。儿子喜欢吃我包的饺子,而儿媳妇用自己磨制的汤圆粉,包的汤圆和年糕,劲道松软,两地人互补交流着过年习俗,其乐融融。

在上海过年——腊月二十三就要打扫卫生,二十四购年货,除夕祭祖、围炉和守岁。初一先放开门炮,开始拜大年。年三十的下午,街头已然不见多少忙碌的踪影。儿子家的小区离市区较远,隆隆的鞭炮声,增添几多在家过年的喜庆。

上海人年夜饭吃什么?还是真有讲究。首先少不了一条整鱼,年夜吃鱼,表示“吉庆有余”和“年年有余”。 暖锅是餐桌上的保留节目,锅里放上粉丝、白菜、火腿、冬笋、萝卜、茄子等,虽是一个大杂烩, 代表的却是兴旺安乐。“狮子头”的原名是“四只头”,是四个肉团装一碗。北方叫它“四喜丸子”,有“福禄寿财”之意思。年夜饭是不能全吃光的,要多剩一点为好,还要找来红纸把隔年饭摆好,代表新的一年财运旺盛。

除夕晚上不睡觉叫“守岁”,希望“平安到年底”。除夕夜,父母给的压岁钱又叫“压胜钱”,按民间说法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新年的钟声刚刚想起,老伴就塞给五岁孙子一个1000元的大红包,虽然他是不会花,实则是给大人的。

初二,一家人都出来赶庙会。城隍庙到处亭台楼阁,悬挂灯彩,观者摩肩接踵,领略的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民间传统艺术引来游客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北京来的老艺人脸上涂着夸张滑稽的油彩,扮演着轿夫、媒婆、丑娃等不同的身份,运用肢体语言边走边表演的“走会”和“小媳妇回娘家”,动作神态逼真,好似流动的滑稽戏,引人笑不拢口。

在上海过春节,让我领略了不同的乡土文化——团聚、爆竹、年夜饭、压岁钱,习俗里传承着欢乐,祥和是写在脸上的惊叹,春节是把吉祥如意具体地落实到实际中去,我和老伴乐滋滋地准备启程了。周柳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