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2011郑州都市区践行者年度盛典 上一版3  4下一版
铸就辉煌成绩 再谱锦绣华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铸就辉煌成绩 再谱锦绣华章
——记发展中的郑州市第十六中学
郑州市第十六中学校长牛学斌
郑州市首批名师工作室授牌大会上,郑州十六中昝亚娟高中英语工作室成立
享受阅读的乐趣
校园艺术节,多彩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 李 莉 韩 沣

曾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说,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于郑州市第十六中学而言,其高大伟岸也并非因为校园规模,而源于其秀出其林、硕果累累的教学成绩。

作为郑州市一所老牌省级示范性学校,郑州市第十六中学目前已驶向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高考成绩逐年攀升,学科奥赛成绩优异,各种特长在十六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上级主管部门教育局领导曾这样评价:“十六中是一所‘低进高出’、发展迅速的学校。”2011年,学校更先后将“河南省课程改革先进学校”、“郑州市教书育人先锋号”、“郑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郑州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收入囊中。

让学生

从“学会”到“会学”

“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走进位于友爱路26号的郑州十六中,如此宣传条幅随处可见。

来到课堂,则可以看到“热闹”中却有序、高效的一幕:学生们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快乐,有的在黑板上认真地写着、画着,有的在激烈地讨论,有的正投入地朗诵、表演,老师则穿行于学生之中,如果一直看下去,会发现这里的课堂不再是老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课堂,而是以老师引导点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主动式”课堂。

“我们的课堂充满挑战,充满活力,充满激情。”采访时,学生们大多会给出这样几个“关键词”。

如此转变,源于郑州十六中长期坚持不懈的课堂教学改革。

“理想的课堂方可塑造出理想的学生。老师不仅要教得好,更要引导学生学得好,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学生会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一生受益。”郑州十六中校长牛学斌坚信这样的观点,“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在课改中,郑州十六中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这一核心,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变教室为“学室”,变课堂为“学堂”,变教材为“学材”,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建设高效学习小组为抓手,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造优质、高效、道德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会做人,为学生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务主任李佳看来,作为学校课改掌舵者的校长牛学斌是在“把建构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理想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理想来追求”。而对牛学斌而言,这不仅是理想,更是现实的行动。

三年来,郑州十六中把构建理想的课程体系作为学校课改重心、核心工作,探索课改新思路,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课程体系中的必修模块,保证了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文化艺术修养;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潜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不懈地探索与实践,如今的十六中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实际的“26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是指教学遵循两个理念,即“新课程理念”和“道德课堂理念”;“6”是指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即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精讲点拨、反馈归纳、拓展巩固;“3”是指高效课堂的三大支撑和保障,即高质量的导学案、高效的学习共同体、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事实证明,改革之后的十六中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新的课堂模式下,学生们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自主学习主动展示,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积极合作认真研讨,课堂成了他们展示才华、风采的大舞台。

表彰和荣誉也接踵而至,国家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在视察时赞叹:“十六中的课堂文化、课程文化、校园文化非常有特色,让人震撼,值得推广。”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宝华观课后则这样评价:“郑州十六中的课堂高效互动、和谐生动,导学案高质量、有特色,已经走上了高效道德课堂的健康发展之路。”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郑州十六中被评为“河南省课程改革先进学校”。

“课改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明显提升,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驱力。其实这也正是十六中近几年来高考连年取得辉煌成绩的原因所在。”郑州市十六中校长牛学斌如是说。

“扁平化”管理服务师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50多年来,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的郑州十六中形成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在师生们眼中“懂教育、尊重教育规律”的牛学斌则将这一理念提升到了新高度。

“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就是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郑州十六中一直在为这个信仰而不懈追求。”牛学斌说。

如是理想时时刻刻激励着十六中人在教育之路上不断地探索、快乐地奔跑。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十六中积极营造“个性张扬,和谐发展的学生文化”的校园氛围,倡导“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指导思想,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构建“全员育人、体验式教育”的特色德育体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构建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寓德于知,寓德于乐,寓德于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认知、明理、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文明的品德、高雅的品位、健康的品性、优秀的品质的人,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心中有理想,肩上有责任”优秀学子。

一切为了学生。课堂之外,管理改革也在悄然进行启动。2011年,为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郑州十六中着力实施了年级负责制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变原来的三级管理为现在的二级管理,充分发挥年级部门的职能作用,管理重心下移。各年级成立年级管委会,全面负责本年级工作,直接对校长负责。在学校整体调控下,由年级聘任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组织并主持日常教育教学和课堂改革工作。

结合“扁平化”管理体制的改革,郑州十六中还对原有行政处室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成立教学部,从学校层面制定并完善各项教学工作制度,组织开展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改革,对各个年级的教学过程管理进行指导、督促和协调。成立学工部,负责学生德育、社会实践、指导共青团和社团工作、建设校园文化等;成立学术部,成立学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开发校本课程、管理课题及师资培训;成立后勤服务中心,负责校产管理、物资采购、治安保卫、校园绿化等;成立信息电教中心,负责学校网络及计算机管理维护,电化教学、各类会议及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目标管理办公室,则负责督促、检查各处室、各年级的目标完成情况。

“过去一学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调整行政处室设置、实施‘扁平化’管理真正落实了过程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目标化管理,大大提高了郑州十六中的工作效能和教学效果。”牛学斌告诉记者。

培养“合乎道,至于德”的幸福教师

在郑州十六中现有的318名教职工中,国家特级教师、河南省教育专家、河南省名师、河南省学科技术带头人、郑州市名师、省市级骨干教师、省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占到了69%。

2011年,郑州十六中的昝亚娟、田朝霞、李光奎、高艳娟、刘广科、刘歌明、郭蔚萍、张清贤老师荣获“国家级优秀辅导老师”,昝亚娟老师被评为“金笔作者”,牛立老师的教学设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陈树辉、方敏老师被评为河南省第四届名师,朱春卉、张坤霞老师荣获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张学文、郭惠霞等上百位老师在国家、省市论文比赛、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佳绩……

在校长牛学斌“培养‘合乎道,至于德’的幸福教师”的理念指导下,郑州十六中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举办教学论坛,开展课堂观察,实施青蓝工程等手段,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锻造了一支技艺精湛、乐于奉献、爱生如子的学者型教师团队。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围绕如何让教师在课堂中做好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问题,郑州十六中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探索。

十六中的探索首先体现在其教师培训的模式上。在培训教师的工作中,郑州十六中独创了“体验式培训”这一全新模式,体验式培训采取教师扮演学生上课的方式来进行,学校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设置课题,安排各年级老师分组充当学生上课,其他老师认真观摩,以便老师们能在讨论、展示、研讨中更加轻松自如地分享课改成果,市教科所市教育督导室的领导专家对这种新颖的培训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评价:“教师转换角色、参加培训的方式让老师们体会更加深刻,培训效果也更好,值得推广。”

同时,为不断提高教师驾驭新课堂的能力,十六中领导班子还带领教师到其他省市的全国课改名校进行考察和学习,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去年,十六中就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分批组织了高一、初一的教师外出奔赴全国课改先进学校——山东昌乐二中学习考察,并有针对性地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在昌乐二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方位、深入的学习考察,走进课改名校课堂,学习其在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先进经验和做法。考察归来,老师们还积极地相互交流学习经验,深刻总结,改革创新。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学校课改的成功举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卓异的教学水平之外,十六中的教师队伍还是一支充满激情、智慧、有爱心的优秀团队,他们用全面而不是片面的眼光,用发展而不是静止的观点来认识学生的特点;用信赖而非怀疑的态度,用鼓励而非抑制的手段来对待学生的发展;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坚信“爱一个学生,就是爱一片未来”。校长牛学斌告诉记者:“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投入与无私奉献,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爱,需要用爱来传递薪火。”

“理想的教师支撑了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塑造了理想的学生。”牛学斌以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了郑州十六中教师文化所展示的图景。

2011收获累累硕果

稳步推进的教学改革措施,扎实有效的校园管理机制以及优秀的教师团队,使得郑州十六中的教学工作数年来屡创佳绩。

2011年正是十六中教学工作全面丰收的一年。2011年,十六中参加高考的学生比2010年少了120多人,但是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十六中2011年高考各项指标均再次大幅度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目标任务,一本上线65人,二本上线173人,三本上线296人,专科上线率达98.3%。十六中“低进高出”的教学特色得到了完美诠释。

除了教学成绩以外,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特色也可以称作是一所学校的生命,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鲜明的特色文化,也是十六中学校文化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竞赛便是十六中发展的一大特色。数年来,十六中的学子们在教师的精心辅导下,在各级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竞赛中摘取了无数的奖牌,尤其物理学科奥赛更是如此,截至去年,郑州十六中已经连续13年荣获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一等奖,学校也被定为省、市高中物理竞赛培训基地。

优异的学科竞赛成绩换来的是全国各知名大学对十六中抛来的橄榄枝,每年,十六中都有学生因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而被保送到清华、北大、浙江大学、西安交大等知名学府。学校也因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而多次被评为“河南省学科竞赛先进单位”、“郑州市学科竞赛先进单位”。

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郑州十六中还在抓成绩、抓特色的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2011年就先后组织了初中部到社区、郑州市中小学生社会实际基地,高中部到省地质博物院、省博物院参观学习等活动,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去年,历时一个多月的“青春飞扬·爱我中华”第三届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十六中先后举办了激烈精彩的体育比赛、精美绝伦的摄影作品展、扣人心弦的情景剧表演、深情悠扬的合唱比赛、校园达人秀、“青春杯”主持人大赛等系列活动,学生们非凡的创造力、杰出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除了体育文化艺术节之外,2011年,十六中还举行了高一年级38公里励志毅行远足活动。所有学生从十六中步行至荥阳李商隐公园,在公园内举行文化艺术活动,并步行返回学校。历时10个小时的远足,磨砺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爱家的乡土文化教育,向社会展示了郑州市十六中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素质教育成果。

同时,在郑州十六中,还有着一支活跃在全国中学生足球赛场的校足球队,该队伍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比赛,为国家、省足球队输送了聂磊等优秀运动员。

在各种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的带动下,2011年也成为了十六中素质教育结硕果的一年,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在河南省第十届青少年毽球锦标赛上,十六中毽球队勇夺六块金牌,包揽男女单打冠军、男女双打冠军、男女团体冠军;在河南省第十二届中学生“晨光”体育夏令营上,十六中毽球队获得高中团体第一名、双打第一名、单打第一名;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郑州赛区)上,十六中足球队也获得了初中组第四名、高中组第五名的优异成绩。

风光旖旎的育人环境,优秀专业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教育让郑州十六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学校先后被定为首批人民教育出版社“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西安交大少年班定点招生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郑州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初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河南省学科竞赛先进单位”等。2011年,郑州十六中还先后将 “河南省课程改革先进学校”、“郑州市教书育人先锋号”、“郑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郑州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收入囊中。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崇尚奋斗、勤奋进取、追求卓越的十六中人正用一支饱蘸激情的智慧之笔,抒写着教育事业的华彩篇章。“以高中部外迁为契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建设中原一流名校”,遥望前方,虽有困难和压力,但更有风景无限。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