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经开区无线城区网开通
交巡警部门多举措
确保春运道路畅通
农村庙会“撵会人”
43家超市装上质检显示屏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精品整治改观城东路
报道追踪
今年地铁建设计划完成投资34.46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农村庙会“撵会人”

本报记者 孙志刚

开栏的话:为进一步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本报今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深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就;深入反映各族群众欢度节日的喜人景象和各地保障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反映社区、基层、乡村和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细微变化以及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敬请关注。

临近年关,农村庙会格外热闹。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一年四季追赶着庙会的脚步,早出晚归,风雨无阻,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

1月9日,农历腊月十六,是巩义市鲁庄镇雷打不动的庙会。还未开集,中心广场文化大院的戏台上已是锣鼓喧天,《鞭打芦花》《锁麟囊》等,戏一出一出地演,在戏迷的陶醉中,中午时分庙会上人气渐旺。下午两点,街道两边一字排开的摊贩扯开嗓门,拖着长腔短调吆喝开来。

“卖—柿饼—啰,10元4斤。”偃师市顾县镇西宫地村的沈玉龙,手攥一把零钱站在摊位前招呼顾客。见有人上来,掰开一个递上去请人先尝后买。沈玉龙是个职业撵会人,干这行已十几年,开着农用三轮车方圆百余里哪里逢庙会他赶往哪里,什么好卖他卖什么,这不前两天还卖百货、小玩意,现在改卖柿饼、蜜枣了。

“一年能挣多少钱?”记者问。

“全家吃吃喝喝,能剩下一万多块就行了。宁可在家挣八十,不愿在外挣一百。”沈玉龙十分知足。

一个火钳要价七元,顾客来回搞价六元就卖了。60岁的沈振根卖铁货,熬不过巧妇三寸不烂之舌总是作出让步。三五元一把的小铁锨、十元一把的斧头、五元一根的拴狗绳,可别看东西小,在农村却很实用,由于他卖的农具、炊具齐全,光顾者络绎不绝。

老沈耐心地和顾客讨价还价,只要不亏本,稍有盈利他就故作吃亏地说:“算了吧,就当我送个人情。”

昨天,老沈碰到一个不好惹的年轻人,小伙子刚买了两把刀,又转拿回来要退,原来他是把刀刃砍出两道卷刃。“你这刀不中,给我退掉。”小伙子说。老沈虽然怒火中烧,生气地辩驳一番,最终还是给小伙子退了钱。

沈振根每天能卖出200多元货物,利润在50元左右。“孩子都外出打工了,我多少能挣两个,就够俺老两口吃饭了。”沈振根边搓着手边说。

庙会上喜庆用品琳琅满目,农民们都忙着购买春节用品。

“家和万事兴,国盛人民富”。大红的对联,鲤鱼跃龙门、红福字、剪纸、窗花等挂在路边荡漾着洋洋喜气。孙兴国和儿子坐在一个挂满对联的简易棚里,显得有些拘谨。原来,孙兴国一家卖春联是第一次,他上大学的儿子放假在家没事干,也想卖春联锻炼锻炼。“现在都是问价的,不到年关不出手,看来还要等几天。”虽然还没卖多少钱,孙兴国对今年春联销路还是充满期待。

在某铝厂上班的小刘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利用厂里放假早的机会,专门做红蜡烛生意。“只要把握住节奏,卖一个月红烛顶上我上三个月的班。”他说,自己上班一个月3000多元,卖半个多月蜡烛能收入1万多元。骑着一辆小三轮车,车上摆满各种红色蜡烛,就是他全部的家当。靠着独此一家的优势,他的生意很红火,讨价还价,不一会小刘就卖了好几包。

鲁庄镇宣传委员杨清芹介绍,鲁庄庙会每月逢“九”雷打不动。当初是群众自发组织,慢慢地镇里、村里组织唱大戏烘托人气,大力扶持,后来越办越红火,已成为经贸交流的平台之一。在巩义民间,像鲁庄镇这样约定俗成的庙会还有很多,正是这种传统的民俗繁衍培育了特殊的新市场,也诞生了一批专业的撵会人。

日落时分,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嘈杂的叫卖声中依然洋溢着人们对新春的期待。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徜徉在琳琅满目的年货海洋,感受着渐行渐近的新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