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原之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多维世界构筑“教育帝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多维世界构筑“教育帝国”
——中原之子系列人物之王广亚

本报记者 张 永 党贺喜 文 杨 光 图

人物名片

王广亚,男,汉族,1922年6月30日出生于巩义大峪沟镇海上桥村。毕业于日本亚细亚大学经济系,1977年获美国加州联合大学荣誉教育博士,1997年获韩国清州大学名誉经营学博士,2009年获韩国南部大学名誉哲学教育博士学位,2010年获日本创价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现为台湾育达教育文化事业机构总裁。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等10所学校皆为其创办。

人生传奇

1949年7月,王广亚在台北首创私立育达高级商业家事职业学校。由是60多年来,王广亚博士构筑了横跨海峡两岸乃至东南亚的“教育帝国”——创办了台湾育达商业科技大学、台北育达高级商业家事职业学校、北京育达高级职业学校、内蒙古经贸外语学院、泰国清迈慧明中小学、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等10所学校,培养学生近40万人。王广亚先生也因此被推荐为台湾私立教育事业协会理事长长达27年,并获选为台湾第一届私校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2009年,他光荣入选“感动中原60年60人”。

人生格言

我所创办的学校,除了挹注我个人所有的积蓄,更投入了我所有的青春和生命。我的全盘付出,不但无怨无悔,甚至乐在其中。

2011年12月20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创办人王广亚先生第N次由宝岛台湾飞抵绿城郑州。

24日,几经联络约定,在中州国际饭店一个普通的房间,记者终于见到90高龄的王广亚先生,这位记者心中的传奇人物。先生此行是要约见教育部有关官员,商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独立转设大计。相对乐观的信息表明,这个设置于巩义市新城区的院校,将真正而彻底地实现老人把大学办到自己出生地家门口的夙愿。

九十载春风飞度,三千里关山驰骋。凝望眼前这位老人,身材不高,面容清癯,耳不聋眼不花,乡音依旧,两道弯弯的寿星眉,不仅见证了老人的岁月风霜,也彰显出内涵深刻的大贤大德。凝望眼前这位老人,记者脑海中突然出现一种画面叠加的“幻觉”——他恰似一部蕴含对立统一的哲学书,他犹如一幅镌刻着沧桑的人物版画,他仿佛是茅盾笔下的“白杨礼赞”,平淡中隐藏着波澜壮阔。

渐渐地,所有的“幻觉”终于廓清了记者的流水线脉络——王广亚的“教育帝国”来自他的多维世界!

多维世界

远与近

1321公里,这是记者搜索到的郑州到台北的直线距离。而王广亚的台胞特殊身份更使得这1321公里变得格外遥远些——1947年,他被命运从大陆裹挟到台湾,命运的风筝一直放飞了43年时间,放飞到天海相隔、很远很远的地方。从1947年离开大陆赴台到1990年9月首次回到大陆探亲,1321公里的路程,他走了43年!

但王广亚距离我们却又是那么的近,近到不足百公里——1922年6月30日,他出生在巩义大峪沟镇海上桥村。这是一个黄土山丘、玉米棉田、山路陡峭、小径弯曲之所在。17岁那年,王广亚走出故居的土窑洞,闯荡世界。而自从1990年回桑梓探亲后,掌控王广亚命运的风筝绳儿又一步步把他拉近中原、拉近郑州。鬓毛虽衰,乡音依旧。有趣儿的是,记者采访时,王广亚张罗服务员续开水时冒出一句更为亲近的正宗巩义话:“来点滚水,要冒烟的啊!”

最远的郑州逐渐成为他最近的爱。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冰封的海峡已经解冻,两岸民间交往日益频繁。已是古稀老人的王广亚归乡心切,而首次探亲获得的教育方面的信息,更使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时咱河南近9000万人,可全省没有一所重点大学,河南高等院校少,全国重点大学以及外省院校每年在河南招生人数也有限,河南每年的高中毕业考生又多,从而导致咱河南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反超外省100多分,同样的高考分数下,咱可吃大亏了啊!”从那时起,王广亚种下了在家乡办学的梦想种子!

1993年年初,在谢绝了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邀请后,王广亚毅然决然要在郑州办一所大学。他的信条是,在家乡办大学是雪中送炭,在大都市办大学是锦上添花,而故乡最需要雪中送炭!王广亚送的这盆“炭”实属不易,弥足珍贵:他决定倾尽毕生的积蓄,外加热心朋友的资助在郑州筹建一所私立经贸大学。1993年3月6日,省教委根据省政府豫政文[1993]第44号文件批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前身“升达大学”应运而生;同年8月12日,挥锨破土的奠基礼让新郑市龙湖镇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第一所高校筹备处。

“近乡情更怯”。王广亚把筹备中的大学命名为升达大学具有双重寓意深远的含义:一是与他1949年在台北创办的首个学校育达高级商业家事职业学校相连续,二是父亲王家昇当年在巩义山村也是热心办教育之人。取名“升达”也有纪念家父,光大先人遗志之愿。

情有多长,路有多长。走近家乡的王广亚不仅在河南乃至全国首创台资在大陆创办本科高等院校先河,而且,随着1994年升达大学的开学庆典,短短几年间,龙湖,这个沟沟壑壑之所在居然飞速发展成为一座大学城。

最远的王广亚办了一所离老家最近的学校,而这所最近的学校又带来一个庞大的龙湖大学城,这是怎样的一种大贤大德,怎样的胸怀和气魄啊!

2

多维世界 弱与强

身高170多厘米,体重120斤,年至耄耋。假如这位普普通通的高龄老人行走在茫茫人海中,绝对不会引人注目的。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这位看似孱弱的老人,为着打造“教育帝国”的梦想,刚强和坚毅的主色调一生相伴,不离不弃。特别是在升达初建之时,古稀之年的王广亚愈老弥坚。

岁月如歌,往事如昨。记者在升达采访时,当年的知情人对1993年那个春天,依然历历在目。深情描述得以“情景再现”,曾经自嘲“真是在拼老命”的王广亚把坚强演绎得那么感性而感人——

“那时候说创办人是‘空中飞人’一点也不假啊,从台北到郑州,从郑州到台北,坐飞机简直如同打的。”说这话的是王广亚的女儿、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董事长王淑芳。顺带需要说明的是,王淑芳在采访中很少言必称“我爸爸”,而总是冠之以“创办人”。创办人是台湾俗语,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创始人。“但如果要说文解字,我觉得创办人的称谓最贴切,就是要创业、办事。”王淑芳诠释道。她接着回忆到,在最最繁忙的1993年春天,一周之内,创办人居然在海峡两岸飞了四个来回。

飞来飞去的王广亚一落地就直奔工地。“20多处建筑项目,转上一圈需要两个多小时,发现问题要随时处理,每天差不多要在工地查看两次。太阳晒得创办人两眼周围浮肿泛红,额头上都脱皮了,流的汗就不必说了。”王淑芳回忆的没错。记者在学校提供的宣传片中就看到这样的原始镜头:时年71岁的王广亚戴着一顶大草帽,在泥泞的建筑工地上行走着。知道的能认出是亿万富豪台胞,不知情的一准认定这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老农民哪!

在升达,记者特意来到王广亚的“官邸”找感觉。令人惊讶的是,老先生的办公室独独缺少他这般年龄的配置——休息床,而仅仅是办公桌后的一把椅子。“创办人的短暂休息就是靠在椅背上,头上顶一条湿毛巾,闭目养神十多分钟就又重抖精神,继续工作。”王淑芳深情道白。

1994年12月6日,升达首届学生顺利入学三个月之后,当时的省委书记李长春第二次亲临学校视察。当他察看完学校的语音教研室、当时还颇为前卫的电脑教室后,连连称赞说:“很好,很好,王老先生为河南办了一件大好事!”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从工作中产生的。摩顶放踵的宗教家、赴汤蹈火的殉难者、呕尽心血的著作家,他们都是用工作来求取生活的快乐而忘记了忧愁的。”这是王广亚践行自己座右铭的最好写照。

3

多维世界 老与潮

在记者近20年的采访生涯中,能有幸拜见王广亚先生,绝对是实现了双重突破——他不仅是高端采访对象,而且也是最高龄采访对象。

年老却很“潮”,这样的大反差居然在王广亚身上表现得那样鲜明,使人在错愕之余更加敬仰。而梳理王广亚众多的“潮观点”,记者似乎只能无奈地、挂一漏万地采撷几束——

王广亚之潮潮在办学特色上。对此,学院院长崔慕岳耳熟能详,一一道来——办学理念:伦理、创新、品质、绩效;其核心是“三三三制”,“三心”,即“关心、爱心、耐心”,心心相连;“三严”,即“严管、严教、严考”;“三特色”:第一个特色是“两证多照”,即学生毕业时不仅要有毕业证和学位证,还要有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第二个特色是“三守”,即老师、学生都要“守时、守信、守法”。第三个特色指风度仪态。“三三三制”的核心是三个特色,即教学特色、品德特色、形象特色。这是王广亚兴教办学60多年来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思想精粹。“三三三制”好在哪儿?升达人的这两句顺口溜概括得最形象:“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

王广亚之潮潮在教学理念上。与别的学校不同,升达独有一个常设机构教学督导组,6位德高望重的退休大学教授专司旁听之责。这一招让一些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颇为发憷!学院文学法律系主任段丰乐回忆起当初“被听课”的感觉记忆犹新:“上第一堂课时,看到后排旁听的督导老师,直觉就是紧张、害怕。”但课间时间,督导老师却会放下一脸的严肃,和讲课老师反馈交流教学内容、讲课艺术和板书情况,时间长了,这些“黑老包”反而博得了青年教师的好感。“刚来时,那是‘丑媳妇儿怕见公婆’,怕听课;后来却渴望‘被听课’,想找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段丰乐感慨系之。

王广亚之潮潮在“细枝末节”上。不知当下哪所高等院校还有劳动课而且把劳动课纳入学分管理,而且,谁拿不到这两分,谁就休想毕业。而升达就是这么“潮”!企管系的党群同学参加工作后回望升达岁月,脱口而出:“我能在新单位获得最优良的第一印象分,就是因为我在升达学到了最好的一门课:劳动,是劳动这一细节决定了我的成败,到了新单位,倒水、扫地这些活儿完全出于是本能和习惯。”

升国旗,现如今在各个学校屡见不鲜,但17年前,升达从学院成立之日起就坚持天天举行升国旗仪式,这绝非多见。“养成教育靠灌输,靠熏陶,靠氛围。嘹亮的国歌声就像‘定海神针’一样,无论你正在干什么,都会不自觉地停下一切,面对国旗而伫立,这就是升达特色。”刘炳南同学感从中来。

4

多维世界 奢与俭

毋庸讳言,打拼一辈子了,如今的王广亚无疑已经贴上了“亿万富翁”的标签。

遥想当年初创时,王广亚首笔款项出手就是200万美金;为了建设绿色升达,王广亚仅仅用于绿化的工程款就达人民币300万元;修建家乡巩义海上桥村小学,他口袋一掏就是3万元;修建巩义二中钟塔,他大笔一挥,开出13万元的支票;1989年,育达高级商业家事职业学校40年校庆典礼,王广亚的“范儿”做到了极致:庆典设在鼎鼎大名的台北圆山饭店,来宾每人餐费均超100美金。

然而,在王广亚的多维世界中,大家风范与“小家子气”却反差并有序兼容着——

还是在1989年育达40年校庆庆典上,没有人知道在极尽浮华的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一幕。“那是我第一次去台湾和爸爸见面,庆典活动结束后,爸爸给了我100元台币,让我去买两份便当。当时我好纳闷啊!”王淑芳讲的这一幕颇具戏剧性:当时的王淑芳一不知啥是便当,二不知去哪里买。她只是暗自思忖:会不会给司机或者下人准备的午餐啊?结果,当王淑芳打的买回来两份大陆人叫盒饭的便当回到爸爸办公室时,老爷子分给闺女一份,自己留下一份,随后又用一次性口杯倒了两杯茶,开口说道:“好久没吃便当了,味道真好吃呀!”王淑芳觉得匪夷所思:这就是分别40多年的爸爸给自己的第一份午餐?

如果说王淑芳细述的是20多年前的往事,那么,记者初见王广亚时,他的装束打扮恰恰验证了他一如既往节俭的“情景再现”。

“您这身夹克一定是名牌产品吧?”当记者冒昧而好奇地问老人时,他不经意地说:“这是我在台北超市买的,也就100多台币吧。”不仅如此,像这样的“低碳夹克”,王广亚家中“收藏”有几十件。“我喜欢穿夹克,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走路、工作都很方便。”接着更有戏剧性的一幕,王广亚抬起左手,指着自己戴的手表向记者“推销”说:“你去过海南没?如果有机会去海南可别忘了去免税区‘淘宝’啊,你看,我这块儿表才100多块钱人民币哪!”

筚路蓝缕,白手起家。节俭,这是嵌入王广亚骨髓深处不变的基因。他追忆说,1949年在台湾初创育达学校时,两手空空,买不起红砖,监工也请不起,他夜里常常睡在砖头堆上看家护院;初建简易校舍时,王广亚都是亲自上到房顶监工。而且,王广亚的这种“范儿”一直延续到升达创办时。学校投资上亿元,但学院院长崔慕岳对王广亚的工地菜谱却烂熟于心:“创办人的主菜就是韭菜盒子、南瓜粥、粉浆面条加烧饼,最‘奢侈’的是烧饼夹牛肉。”

“你不会理财,财不会理你。”前一个“理”字是“管理”、“调理”之意,后一个“理”字是“理会”、“理睬”之意。这段话来自《广亚锦言拾粹》,他是这样自勉的,也是这样自律的。

升达人“速写”创办人

在升达,采访临近结束时,记者突发奇想,想客串一次节目主持人,即兴向在场的升达师生员工问一个“抢答题”:用一句话概括你心中的创办人——

“他是一个非常坚持的人。”

“他是我一生永远的老师。”

“他高大,值得敬仰;他亲和,易于交融。”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