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幸福像花儿一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幸福像花儿一样

2011 市委市政府为民惠民改善民生纪实

荥阳索河路办事处人和村民组70岁以上老寿星精神矍铄地集体过生日。去年我市对城乡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和农村“五保”对象实施大病救助,不设起付线、不设定病种,标准由每人每年最高5000元提高到1万元。

教育资源倍增工程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的童年。图为管城区外国语小学的学生在新铺设的塑胶操场上跳绳的场面。

去年我市新建农家书屋750个。图为豫龙镇村民在“农家书屋”里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郑东新区设立分院,医生和片医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保障。去年我市“片医”负责制单位6个,使全市的“片医”负责制单位达到56个,可为城区316.5万名居民提供服务。

开展送舞台艺术进社区活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去年我市免费演出戏曲(剧)1000场、电影27024场。

南阳寨村村民饶有兴致地阅读村党支部办的《村情民意》小报。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按计划新建、改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0个,农村文化大院200个。

去年我市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新建蔬菜批发市场3个、农贸市场15个,增设蔬菜早市23个。市财政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蔬菜流通体系建设。

去年我市公交车辆整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车辆档次有较大提升。新开公交线路27条,优化调整线路 56条,公交线路总数达到238条,线路总长度达到3721.2公里。

新密市平陌镇平陌村村民韩华珍经营着镇上最大的窗帘加工厂。去年我市共完成创业培训6843人、再就业培训3.4万人、职业技能培训72951人。

荥阳山区农民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改变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去年市政府大力开展自来水“村村通”工程,让更多村民喝上自来水。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发展决定民生”,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话,辩证地诠释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2011年,省会经济社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全市经济总量接近5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元。但我们的发展成果不仅仅体现在耀眼的数字上,更体现在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体现在百姓灿烂的笑脸上。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全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书记连维良的话语,即是对郑州发展终极目标的探寻和回答。

为真实地展现市委市政府过去一年来改善民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用相机撷取了市民群众生活的一些画面,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透过镜头、透过这一张张笑脸看到感受到我们这座城市的变化和美好。

室外滴水成冰,如果家里温暖如春,就是一种幸福;不用抛家舍业,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适合的工作,更是一种幸福。现在,汝河小区的低保户王大爷一家正体验着这两种幸福。自今年供暖以来,王大爷家的室温一直在20摄氏度以上,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王大爷在家门口开了个便利商店。

“短短一年时间,郑州的变化可真大。”在北京上大学的小张回到家,连连称赞家门口的可喜变化,“路宽了,更平了,许多知名企业入驻郑州,等毕业了就回家工作。”

道路是城市发展的序曲,是城市的骨架,它拓展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新的气象,延伸新的希望。2011年,轨道交通、京沙快速路、三环快速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如今开车走在郑州的各条大路上,宽敞、平整是最真切的感受,路两边苍翠的树木给寒冷的冬日平添一分生机;风格各异的路灯,恰似明亮的眼睛,为道路点缀出韵致。

在郑州市人才中心,大小型招聘会依旧火爆,今年市政府把就业再就业放在第一位,共完成创业培训6843人、再就业培训3.4万人、职业技能培训72951人,分别是目标任务的124%、113%和146%。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6万人,其中“4050”就业困难人员1.7万人;帮助7803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水管里有自来水,做饭用的是沼气,出门有水泥路,生病有村卫生室……”中牟县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今天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家里有了楼房、汽车、果园,这些都是“十件实事”带来的好处。

2011年,我市“十大实事”共确定了10个方面52项任务。一年来,全市上下紧密配合、克难攻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市财政共投入“十大实事”办理资金49.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支9.1亿元,增长22.6%。截至去年12月20日,“十大实事”52件实事中,已按计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有51件,其中超额完成19件,另有1件仍在加快推进。去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亿元,完成创业培训5500人、再就业培训3万人、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新造林19万亩,抚育改造中幼林10万亩。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新植乔木50万株;新建、改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0个、农村文化大院200个,新建农家书屋750个;小学里,传出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40万村民喝上了自来水,40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1200个居民小区(楼院)、120条背街小巷和市区公交站点、广场游园等公共场所安装技防设施……一串串数字的背后,记载着一个个民生问题的解决,一项项惠民举措的落实,让人们益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策划 张 永 杨 光 图片 本报摄影部 文字 王 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