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呼唤“伟大读者”
红叶家乡树(国画) 石文生
长在心田
峰峦无定白云寒(国画) 李晓宏
元旦与春节
蓝眸姑娘
《辨象:行走于
建造与艺术之间》
连 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呼唤“伟大读者”

陈鲁民

胡锦涛同志在第九次文代会第八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说:“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伟大的人民期盼伟大的文艺作品。”这其中“伟大人民”,也可理解为“伟大读者”或“伟大受众”。“伟大读者”会催生伟大作品与伟大作家,“伟大读者”是产生伟大作家、伟大作品的沃土和根基。因而,我们不仅要呼唤伟大作家、伟大作品,还要呼唤“伟大读者”。

“伟大读者”, 首先要对文艺作品怀有强烈兴趣和发自内心的热爱,列宁就是其中典范。1917年,列宁夫人在给友人信中说:“那本破旧的《安娜卡列尼娜》,他已读了上百次了,仍兴致勃勃。”1926年,高尔基也在《列宁》一书中回忆到:有一次我到列宁那里去,桌子上摆着《战争与和平》。他微笑着说:“读书,几乎没时间,但我昨天深夜又读了这本书。”接着他自问自答:“整个欧洲有谁能与托尔斯泰并列呢?没有谁!”于是他搓着手,满意地笑了起来。百忙之中,列宁还写了7篇论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的文章,在他的著作中有上百次提到托尔斯泰的小说。

“伟大读者”,是欣赏文化作品的内行,能看出作品的良莠好坏,知道其精华之所在。秦始皇读了韩非子的文章,禁不住叹道:“寡人得与此人同游,死不恨亦!”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惋惜地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中说,读梅尧臣诗时,“陶畅酣达,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鲁迅激赏《史记》,评价其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成为迄今为止最权威的评判。他们都堪称“伟大读者”。

“伟大读者”,能对艺术作品引起强烈共鸣。解放战争时期,一些苦大仇深的解放军战士看歌剧《白毛女》时义愤填膺,竟忘了是在看戏,端枪要向舞台上的黄世仁射击。这样的事发生过多起,以至于后来部队规定战士看《白毛女》时不准带枪。1822年8月,在法国演出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当演到第五幕奥赛罗扼住苔丝德梦娜的脖子时,一个士兵观众大喊:“我绝不允许你杀死她!”举枪打伤了扮演奥赛罗的演员。他们都是最优秀的观众,也是最伟大读者。

“伟大读者”,有良好艺术素养,会本能地痴迷于美好艺术作品。唐太宗对《兰亭序》爱不释手,一有闲暇,即玩味品赏,一生临摹《兰亭序》多达百次。因为酷爱,他竟吩咐去世时,用《兰亭序》殉葬。东晋人桓玄,“雅爱王羲之父子书,各为一幅,置左右以玩之”。并时常请顾恺之“论书画,竟夕忘疲”。 孔子则有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美谈,他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美谈,更是说明,高水平的欣赏者对于艺术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伟大读者”与身份、地位无关,与贫富、年龄无关,皇帝李世民与樵夫钟子期都可能是“伟大读者”。他们是热情的观众,也是铁面无私的裁判;是痴迷的粉丝,也是非常挑剔的专家。伟大作品,由他们认定,为他们服务。可以说,没有一批“伟大读者”或欣赏者,就很难产生伟大作品。即便有伟大作品问世,也会没有市场,无法传播,更不可传世。

“伟大读者”固有自学成才悟道的,更多则是需要社会来培养、熏陶、引导、提升。因而我们要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程度和艺术修养,使他们对文艺作品产生强烈兴趣,懂得艺术规律,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成为艺术的知音和内行。这样,伟大作家、艺术家与伟大作品、伟大读者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就一定会带来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大繁荣。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