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龙彼德 痖弦评传

龙彼德

痖弦评传

连 载

5

他还谈到南阳的地方戏高台曲:“既富有诗意,又令人迷惘沉醉。”“记得有一位杜校长迷上了高台曲,放弃校长不当,去唱花旦。还有那浪八圈,小白鞋等著名演员,唱、念、做、打样样能,演出效果特别好。看高台区着了迷,女人们做晚饭时,往往把面条下到水缸里;有位大嫂听说邻村在演高台曲,抱起孩子就往唱戏的地方跑,经过西瓜田被瓜藤绊倒,跌了一跤,抱起孩子继续跑。看完戏,发现怀里抱的不是孩子,竟是一个西瓜,心想糟了,一定是跌跤时把孩子丢在田里了,赶快到田里找,没找到孩子,却找到一个枕头,她抱起枕头奔回家,发现孩子在摇篮里睡得正甜哩。你说这戏迷不迷人?”“高台曲的每一出戏都诗意浓郁。如《蓝桥会》:‘走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走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身背着琴剑书箱柜/红峦山好美景真巧可观’,又如《李豁子离婚》:‘俺早上出去去拾粪/回来看不到俺的女人/莫不是她跟人家跑了吧/俺想她不是那号的人’这些曲子的词句像诗,乡土味浓厚,是南阳文化的一大特色,含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平时出差,坐长途车,痖弦总忘不了带上那几卷高台曲,他说:“录音带沿途播唱,心情特别愉快,旅途的疲乏一扫而空。”

即使退休,从台湾移居加拿大,痖弦也忘不了那片偏僻、落后又极具特色、饱含亲情、乡情的大平原。从1999年开始,他常给该国温哥华《明报》的‘明坊’副刊写一些短文,其中就有好几篇忆旧之作。如:《出洋相》,提到“听”火车、看电影、关电灯等几件事,详情已如前述。《药柜的回想》,是对外公及南阳大调曲、医药文化的追思,全文如下:

月前逛古董店,看到一只老旧的药柜,店主说它是从河南省收来的,一听说此物来自故乡,好像故人重逢一般,勾起了我许多往昔的回忆。我凝视着它摩挲良久,心想,莫非它就是当年我外公药铺里的那一只?

我外公是一位乡村医生,对眼科尤其在行,人称“眼科先”,意思是眼科先生。老人家帮人看病,不但医术好而且只收药材成本不收诊断费。由于这种关系,他名声远播,庆受乡里尊敬。小时候,我常在他药铺的药柜边跑来跑去,看他替人把脉抓药。外公还告诉我不少药名,什么膏丹丸散,我都能分得清楚。记得他制的眼药非常特别,是把药膏装入洗净的蛤蛎壳中,再用蜡封起来,贴上商标行销各地。

古人对好的行医者常冠以“儒医”的美称,外公的药铺就有一种文化的氛围,门口的对联是“但愿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横披是“杏林春暖”;屋内香案上供奉药王爷,药王骑着白虎,法相庄严;正堂一侧陈列的是药书,多是一些手抄的密本,另一侧则摆着乐器。闲暇时老先生会招来二三好友,唱几段南阳大调曲。其中几句对唱特别精彩:“天作棋盘星作子,何人能下?地作琵琶路作弦,何人能弹?”“天作棋盘星作子,你如能摆俺就能下;地作琵琶路作弦,你如能定弦咱就能弹!”一个医生有这样的生活,可谓充满高雅的人文趣味。这旧时代最后象征的一只药柜,不知将流落何方?恐怕欣赏它的人不多了。时代改变了,如今的中药铺,不管是室内的陈设,药物的存放,都以实用为主,很少兼顾审美,那淡淡书香与中国药草特有的清芬所混合的氤氲气息,是很难再有的了。这是一种文化的失落。当西方的诊所医院,都在讲求美观和病人心理的今天,中医文化的新传问题,似乎也该加以反思了。

从以上文章不难看出地域及地域文化对痖弦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风土人情造就出不同的诗人与作家。

因此,野荸荠、红玉米、荞麦田、斑鸠、土地祠、棺材店……那片大平原上的生物、建筑进入了痖弦的诗篇。

因此,二嬷嬷、母亲、乞丐、弃妇、坤伶、尼姑……那片大平原上的人物、身世、命运在痖弦的笔下跃动。

可以说:没有那片生死戏离的大平原,就没有痖弦和他的诗!

二.那些与诗结缘的日子

在零陵何仙观时,痖弦曾读到一本艾青的诗集,他对其中的《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北方》等抗战前后的作品十分喜爱。50年后,在为温哥华《明报》撰写的《说艾青》一文中,他还提到过这些篇章。在杂志上,公开发表了第一首诗《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朵》。他为什么要用“痖弦”这个名字呢?

秦慧珠《痖弦这一家》(载《女性》1983年6月15日)记下了痖弦的“夫子自道”:

我高中时代很喜欢二胡,二胡的声音是哑哑的,而‘痖’字通‘哑哑’,因特别爱好这种哑哑的声音,就取了‘痖弦’这个名字。典出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句,也就是无弦之琴的意思。

19

有人说,有人曾听某人称:就这仗没听参谋长的,这仗就打成了这个熊样。听到的人赶紧去找解方,解方赶紧采取补救措施。

“天津事变”时,解方是治安队教官兼公安局特务总队主任,张学铭这位市长兼公安局长,还兼治安队长,实际是解方怎么建议,张学铭基本就点头就干了。

到东北军后,先是51军驻武汉办事处长,负责该军与张学良及武汉行营间联络,然后是军部参谋、113师337旅副旅长、114师参谋长。由副旅长而师参谋长,却是明升暗降。因为从大别山向山东敌后挺进途中,旅长开小差逃跑了,是副旅长解方把部队带到鲁南,这旅长顺理成章就应该是他的了。可有人怀疑他是共产党,就让他当了有职没权的师参谋长。

他渴望带兵打仗。

在辽东军区时,他曾多次提出要求到部队去,当军长、师长都行。

有人说,他在国民党那边就当参谋长,到这边还当参谋长,那参谋长当得太好了,也很难找到像他这样的参谋长了,那参谋长就当起来没完了。在司令部建设上,他的贡献像刘亚楼一样突出,可刘亚楼还当了把天津战役前线总指挥,他有什么?打完仗了,像他这样有文化、懂外语,又是正规军校出身的人也不多,他就去院校了。看他那儒雅样儿,皮肤也白白的,有人就觉得他就是当参谋长、办院校的料。有人也确是这样,讲理论头头是道,让他统兵打仗就蒙门儿。可解方不是这样,他是个真正的军人。一个真正的军人、将军,那心头又怎能不激荡着统兵疆场的渴望和激情?

有人称他为“老牌参谋长”。

志愿军参谋长

广西战役结束,解方想到了海南岛。海南岛战役结束,朝鲜战争爆发,一颗心又被拽到了炮火连天的朝鲜半岛,意识到中国可能出兵,而且预见到了美军可能在半岛蜂腰部登陆。

解方给林彪等四野首长写信,要求去东北。具体时间笔者未能查到,也不清楚他是否为最早请缨的将军,接下来就是12兵团参谋长改任13兵团参谋长、志愿军参谋长。

8月,解方到达设在安东的13兵团司令部,即到作战室了解情况。兵团所属各军师位置、部署,朝鲜人民军和敌军情况,朝鲜的地形,我军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等等。

作战处副处长杨迪①,谈罢入朝作战计划,解方提出了几个问题。一、朝鲜人民军已经打到了洛东江,战事如果胶着,敌援军到达后不从釜山登陆,而从人民军侧后登陆,我们怎么办?二、我军现有兵力、装备,如何阻止敌机械化部队在海空军支援下的进攻?三、我军过江后,如何隐蔽开进,又能保持与各军师通讯联系?四、夜间过江的各项具体细节,都落实得怎么样了?

杨迪由衷地敬佩:参谋长,有些问题我们还没想到,给我们半天时间,研究后再向你汇报。

解方道:咱们现在就一起研究。

一位陌生的领导,第一次见面,就要跟大家一起研究这等重要的问题,那是谁都免不了拘谨,乃至心头敲鼓的。可在解方面前,这种心理障碍,很快就会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研究结果,一是人民军几乎全部投入洛东江地区作战,似要迅速突破敌人防御,占领釜山,解放半岛全境。这种孤注一掷的战法,固然可能速战速决,也潜伏着很大的危险。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很可能在人民军空虚的后方,选择薄弱的要害处登陆。二是13兵团渡江后,后方也一样空虚,须建议再调部队担任安东至辑安的鸭绿江防务。三是如果美军从人民军侧后登陆,战局将急转直下,人民军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困境,我军将会很快出国作战。司令部的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于应对最不利的局面,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兵团部在安东,38军、42军在吉林通化、辑安地区,39军、40军在辽宁宽甸、安东、凤城、本溪、辽阳、海城地区,3个炮兵师在铁岭、辽阳一带,25万人马要两个夜晚全部渡江,而且不被敌人发现。

鸭绿江上有安东、辑安、长甸河口三处铁路桥,解方命令工兵团铺上枕木、木板,以便车辆人马通过。命令作战科、侦察科带工兵团干部,立即寻找合适地点架设浮桥,要求两个小时即能架通,1个小时即可拆卸,并将器材隐蔽起来,以防敌机轰炸,暴露我军企图。

各军开进计划,根据浮桥、铁路桥宽度,应该几路纵队通过。过江后为防拥挤,各部如何分路前进,天亮后应该到达什么位置。朝鲜多山,白天如何在山林里隐蔽休息等等,一切都算计得周密、具体。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