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向最广泛的文学受众
恒山悬空寺 李明
以龙命名的景区景点
吉祥三宝 丁皑云
老郑州房地产与建筑
需求其实很简单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向最广泛的文学受众

屠 岸

洛阳是诗歌的圣地,从远在周期《诗经》的一些著名诗篇,以及《诗经》之后,诗歌史上一些大诗人和著名诗篇就出自洛阳。而我的老朋友李清联先生就在洛阳从事文学活动近六十年。几十年来他写出了不少优秀诗篇,并且进行了具有价值的关于诗歌写作的思考和探索。近几年来,他对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诗学主张:“无障碍诗写。”他在古稀之年对这种写作不倦地进行试验。这是可喜可贺的。

我认为“无障碍诗写”对于新诗发展是一个重要主张。这个主张我赞同。李清联提出的无障碍诗写具有鲜明的倾向性,那就是指向民间,指向大众,指向生活。它扎根于诗歌艺术原本发生的土壤,使诗最终走向最广泛的文学受众。无障碍诗写在语言上主张具有民间特色的口语化,在艺术上反对晦涩繁琐,主张东西古今的融合。清联说:“我一直在实践怎样把诗写得大众化些、民族化些、中国味浓些,让各种层次的人都能看懂,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他的这种心情和思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很令人感动。清联非常重视诗歌的受众群体,一反过去某些人认为的诗只属于少数人的狭隘观点,主张诗应该让一般文化程度的人乐于接受,而且也让高层次程度的人也乐于接受,这就扩大了诗歌服务对象的范围。这个主张继承了《诗经》特别是它的《国风》部分来自民间,书写民间,被民间接受和传诵的传统。

我读过李清联一些无障碍诗歌作品,有些我还作了仔细的评点。我觉得他的诗歌正体现着他的无障碍诗写主张的精神。他的诗歌作品力求没有阅读障碍,但具有艺术品质,蕴含着内在的韵味。它是口语化的,但,是经过提炼的语言,并不肤浅,很耐人咀嚼,很有味道,能让读者感受到他那颗年轻的诗心,品出他的思想和经验,品出它对社会的深刻感悟。这样的诗歌硬朗而随和,不是一些浅近的口语诗歌能够企及的。这让我想到了河南的另一位老诗人苏金伞。我觉得李清联和苏金伞之间在不少方面有着某种传承关系。他们在创作上都继承了《诗经》、乐府、甚至古代民歌的优秀传统。他们那一生追随诗歌,创作诗歌,研究诗歌。他们都有着一颗童心,一颗真心。他们都热爱和歌唱他们的土地、乡情或者工厂生活。在诗歌中他们都用质朴的很有韵味的口语化语言写作。他们很少有陷于自我的私人化的浅吟低唱,而是充满了对人类的大爱。充满了对人性最高境界真、善、美的追求。李清联从苏金伞诗歌艺术中发现了价值。苏金伞以他的人品诗品,成为河南诗歌的一面旗帜。但在较长一段时间以来,苏金伞的诗歌作品被忽略了,以至他的诗歌艺术价值至今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因此很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在中国新诗百年之际,诗歌界包括台港的诗歌界都在回顾传统,都在思考中国诗歌如何进一步发展,并且研究诗歌旧传统和新传统中应该继承哪些部分。研究中外诗歌需要怎样融合。当然这不是再走回头路重新穿起长袍马褂去重复过去。也不是对外来的诗歌简单生硬地吸收。而应是在新的层次上对传统中仍然具有活力的部分进行深度思考和撷取。应该对外来文化进行深思熟虑的探究和借鉴。这方面,我们应该遵循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倡导的原则。今天,河南的朋友们对苏金伞诗歌思想和艺术的研究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我很注意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并且在《当代诗坛》第55、56期的《夕照诗丛》中选发了《苏金伞短诗选》。目的就是要重新确立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歌成就是永远不应湮灭的。

《李清联无障碍诗写点评本》出版了。这个点评本不仅采用了一个新的诗集形式,而且他把无障碍诗写的全部诗学主张的理论纲领、实践文本以及社会反应都集中起来了。它让我们看到了李清联无障碍诗写的全貌和它的价值。其中的各家点评,都很有见地。既便于阅读欣赏,又便于思考研究。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个点评本的全部诗作,让我们看到了李清联对苏金伞诗歌特质的传承线索。看到了他的质朴简练中的韵味。看到了他对具有活力的传统诗歌技艺的融会贯通和继承发展。也看到了他对西方诗歌技艺的适度融合。这样的诗歌会拥有广泛的接受群体。也会在新诗的发展和探结中预示着更广阔的前景。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对无障碍诗写的思考和研究。我们的新诗在发展前进中,从内容到形式需要更加丰富更加新颖。我期望在新的世纪中国新诗有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祝愿洛阳和河南的诗歌创作更加繁荣!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