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建设新商城 教育需先行 · 特色发展耀1/2012-02/01/12/2012020112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传统文化显魅力 民族教育润心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统文化显魅力 民族教育润心灵
管城回族区民俗教育文化馆
管城回族区民间艺术启蒙教育基地

商都管城,在这里,既有商城遗址、汉代文庙所散发的古朴芳香,又有北大清真寺、城隍庙所展现的民族风情;在这里,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契合堪称完美;在这里,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碰撞也令人炫目。在这里,也有着这样一批管城教育人,他们默默地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用自己的汗水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2011年初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要求。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管城的教育者们正是奉行着这样的理念,努力地将民族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

弘扬传统文化

品味民族底蕴

在二七广场东,商代遗址旁,坐落着一所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民族学校——管城回族区回民第一小学。

走进回民第一小学的校园,生机与活力扑面而来。高大洁净的教学楼雄伟壮观;挺拔的大树洒满绿阴;造型别致的温馨提示语讲述着校方对学生的关怀与教育。

漫步校园,浓浓的文化气息更是令人沉醉,这里的一景一点都有故事,一路一石都有名字,一草一木都有灵性;这里每一片绿叶都富有文化内涵,每一个景点都给人以启迪,每一寸空间都流光溢彩。

在回民一小,“孝”、“德”二字贯穿着师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校园有一面80余米长的中华孝德文化墙,图文并茂的《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深入浅出的《弟子规》等内容呈现其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方便、更轻松了解传统孝德文化,明白孝德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行为,人人争当“孝德好少年”。同时,为推广继承孝德文化,回民一小还开展了“感恩格言征集”、“我的孝德故事”、“我为父母做件事”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孝德行为,形成了孝德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除了“孝”、“德”,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回民一小的孩子们,每周一升旗时听一个传统文化故事,每天早晨诵读10分钟传统经典作品……在这所书香漫溢的校园中,类似温良恭俭让这样的传统美德在师生的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同时,作为一所民族学校,回民一小的教育也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校方充分利用多种活动,把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校开展的“每个月召开一个民族文化主题班队会;每个月上一节民族文化课;每个传统节日开展一次民族文化的活动”即 “三个一”活动,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回民一小的民族文化主题班队会形式多样,低年级有体现民族特色的舞蹈、手抄报、剪纸展示;中年级有 “民族乐器演奏会”、“民族服饰时装秀”;高年级有“民族知识我知道”、“相声小品荟”等等,这些活动多彩多姿,新颖有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学到了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

民族文化课更是被回民一小纳入了校本课程。作为一所民族学校,回民一小有很多回族学生。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在一二年级开设了《走进回族》这门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回族的民风民俗、信仰礼仪、饮食文化、服饰特色等,从而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三四年级开设了《中国民族文化》课,内容涉及多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服饰、舞蹈等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心智更为成熟的五六年级学生,管城区统一开设的《民族团结教育》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方法等等,增强了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

每逢传统节日,校方也会开展诸如“元旦剪纸迎新年”、“春联年俗大荟萃”、“元宵节灯谜大家猜”、“春天手工风筝赛”、“清明节忆古诗”等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彩活动。而每逢回族的开斋节,学校还会开展每年一度的“回族文化宣传周”活动,设计制作回族英雄、回族生活习俗等图文并茂的经典宣传画,让学生走进北大街清真寺,了解回族的历史发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带进民族文化的精彩世界中,让学生置身于吸取民族文化精髓的意境之中,品味民族文化的底蕴,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传承民俗文化 感受传统之美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语言到服饰,从节日到习俗,外来文化都在急剧地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90后”和“00后”孩子们,传统民族文化的缺失显得尤为严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孩子们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渐渐淡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上一代人小时候乐此不疲的跳皮筋、抖空竹、推铁圈等健体益智的小游戏似乎离孩子们越来越远。

面对着孩子们传统文化的缺失,位于管城回族区新郑路的工人第二新村小学在坚持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大胆引入了民俗文化教育,把传承民俗文化作为校园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将民俗文化教育列为工二村小学的特色教育。

步入工二村小学,民俗文化的身影随处可见。校门口以“工二村小学”拼音缩写为内容的中国印章民俗特色影壁墙,传达着工二村小学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创新,融会世界的理想;在其侧面,以“民俗故事”为主题的大型浮雕栩栩如生,吸引着每一个进出校园的孩子驻足观看,在潜移默化中激发着孩子们对民俗文化的热情与兴趣;操场上,以武术、盘鼓为内容的民俗特色文化墙与主题浮雕交相辉映;教学楼的走廊上也充斥着民俗文化展板,将什么是民俗、中原地区有哪些民俗、它们有何特点等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图展示给孩子们,让民俗文化的魅力贯穿于孩子们的在校时光;同时,彰显民俗特色的剪纸、泥塑、面塑、年画等作品,也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使孩子们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而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校园中那间独特的“民俗馆”了,置身其中,充满民俗风情的虎头鞋、窗花、泥塑、风车琳琅满目,穿行其间,无异于享受一场民俗文化的饕餮盛宴。

同时,记者也了解到,为了打造民俗文化特色校园,工二村小学的领导还走访了很多民间艺术家,聘请了河南省著名民俗艺术家孟宪明老师为名誉校长,一同开发学校的校本课程。

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工二村小学研发了1~6年级的校本课程,确定了各年级的学习内容。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均由“民俗风貌”、“民间美食”、“民间艺术”、“民间体育”四大块构成。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将会对剪纸、茶艺、书法、女红等传统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学校还将民俗文化的发扬渗透到各科教学,深挖教材中的民俗资源,让师生了解民俗知识和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最终达到师生人人爱民俗,人人动手创民俗,人人主动传民俗的良好氛围。

在注重民俗文化教育的同时,工二村小学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2011年2月,工二村小学举办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民俗庙会进校园”活动,请来了河南省著名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现场表演,魔术、吹糖人、捏面人、剪纸、刺绣、民间字画等十几种表演让师生大开眼界。类似活动已连续在工二村小学举办了三年。通过活动,工二村小学的孩子们更加深刻体验到了中华民俗文化的瑰丽与广博,激发了他们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对生活、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使得民俗文化的精髓在下一代的身上得以发扬。

采访中,工二村小学校长陈丽红也表示:“我们会鼓起十足的信心,把中国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的种子传播下去,让优秀的民俗文化在中原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中原大地上的子子孙孙都具有中华灵魂,世界眼光。”

播种民艺萌芽 塑造民族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以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与此同时,民间艺术作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可见,若将民间艺术与受教育者的“创造”工作结合起来,定会是一种更加科学,更具民族气息,同时更加贴近生活的教育模式。

管城回族区回族幼儿园便做到了这一点,自去年开始,民间艺术启蒙教育便作为管城区回族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实施。

管城回族区回族幼儿园园长张蔚告诉记者:“在幼儿园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活动,让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精华,不仅能使幼儿在现代文化氛围中汲取民间艺术的精华,而且能扩大孩子们的眼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民间艺术的种子。”

据了解,针对3~6岁幼儿的特点,管城回族区回族幼儿园的老师们群策群力,广泛讨论,最终确定将泥塑、剪纸和版画三种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并确定了小班开展泥塑活动,中班开展剪纸活动,大班开展版画活动的课程安排。

同时,园领导还聘请了民间艺人来幼儿园对全体老师进行现场的技能技法的培训,每月一次的集中培训,使得老师们在泥塑、剪纸和版画方面的技能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

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幼儿园老师们选择了各种民间艺术作品的图片和成品供幼儿欣赏,而且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幼儿融入到民间艺术特色的环境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邀请了民间艺人来园为孩子们展示绝活。同时,各班还根据幼儿的特点及发展情况,开辟了剪纸、国画、印染、编织等特色区角活动,为孩子创设了走近民间艺术、自主开展活动的空间。

通过一年多的培养,小班孩子在泥塑活动中学会了团、搓、揉等技法,并且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孩子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中班幼儿更加熟练地运用剪刀,而且掌握了窗花、二方连续等剪纸方法,重大活动时孩子们也用自己的剪纸作品布置活动室。大班幼儿从最初对版画的一知半解,到对版画活动的浓厚兴趣,以及制版成功后的兴奋,充分体现了幼儿对民间艺术活动的渴望。

注重课堂上民间艺术教育的同时,管城回族区回族幼儿园的教学环境也充满着民间艺术文化气息,园长张蔚告诉记者:“幼儿园的环境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我们精心营造浓厚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从不同角度向幼儿展现了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利用幼儿园楼梯墙壁展示了各种民间艺人的作品,如面塑、剪纸、糖人、版画等。在每层楼的活动大厅悬挂了砖雕十二生肖、布艺手工作品等挂饰。给幼儿园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推进民族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写道:“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管城回族区的另一所民族学校——回民第二小学便立足于此,将“和谐”二字确定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以民族教育为特色,围绕“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把“阳光、快乐、团结、和谐”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重视民族教育资源的开发,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民族大团结,积极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创设民族文化氛围,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具有特殊作用。回民二小在整体创设校园文化氛围时,就通过设立民族活动宣传栏、民族特色黑板报、民族知识橱窗等途径,为各民族的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民族教育环境。

同时,学校将“爱我中华”等民族音乐设为铃声,让师生置身于民族团结音乐的感悟中。学校还建立了“红领巾广播之声”广播站,开设了“民族常识”、“趣味风俗”等知识介绍专栏。在2011年夏天改建时,回民二小还特意把学校大门改建为充满伊斯兰风情的样式,令师生共同生活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收到了“春夜喜雨、润物无声”的陶冶效果。

除此之外,回民二小还开辟了郑州市北大清真寺等民族教育基地,学校少先队部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到清真寺了解回族的信仰和伊斯兰教的习俗,让他们受到伊斯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且结合回族传统节日——开斋节,组织教师召开“少数民族教师座谈会”,针对如何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合理建议,为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校还不定期地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民族教育活动,如举办民族知识讲座,开展“知我民族、爱我中华”手抄报展评,组织召开全校“民族团结主题中队会”、 “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竞赛,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设计方案评比等活动。

每年五月,回民二小还会举办每年一度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在活动月中,学校通过民族特色教育版面的设计、制作、展示以及民族知识讲座等活动,在校园中构建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与此同时,每逢建军节、建党节等重大节日,回民二小也会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为庆祝建党90 周年,同时进一步升华民族团结情感,精心策划、组织了“童心齐向党 民族一家亲”大型主题活动,集舞蹈、少数民族服装秀、相声、乐器表演等形式于一体,集中生动展示了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文化艺术、语言。通过这些具有民族特色活动的开展,更加增强了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热爱,打牢民族团结的基石,让民族团结成为每个少先队员的坚定立场和自觉行动,增强了少先队员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令民族文化在校园中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记者手记

管城之于郑州,其魅力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随处可见的民族风情。而坐落于紫荆山路两侧的这四所学校(幼儿园),就如同四颗璀璨的明珠在管城文化中熠熠生辉。在这里,校园中,民族、文化二词早已深深地印入了孩子们的心间,礼义廉耻信,温良恭俭让,民族大团结,回汉一家亲,在如此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日后也必会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发扬者!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