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韩寒与方舟子的论战应该留下什么?
谁为龙江河镉污染事件负责
批判的缺失,小品的衰落
网友叹派压岁钱HOLD不住
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
别让年味儿的“魂”溜走
民意监督理当成为反腐的重要力量
旅游景区要走出“公地怪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韩寒与方舟子的论战应该留下什么?

“打假斗士”方舟子这次将矛头指向了80后代表人物韩寒。在经过几天隔空“骂战”之后,29日,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中国经济网)

对于韩寒来说,当自己说的话已经无法让对方接受和相信,而对方的发言又会影响到自己的声誉时,他需要一个权威的机构来给自己一个说法。而对于方舟子来说,通过这个程序,他的质疑可以得到更多阐释机会。换句话说,两个人可以在法律的层面上展开更充分的博弈——这个博弈的结果可以指向事实和真相。

同时,还有两个问题是可以在此次起诉中得以深入和厘清的。首先,就是公共讨论的界限在哪里?任何公共话题都可能涉及具体人的形象和声誉,但因为是公共话题又关系到公众的利益,因此必须有人发言、质疑、讨论。此时,公共讨论的界限在哪里?何种发言是可以接受的,而何种发言可能引起负面影响?如果我们明白事实是发言的依据,而客观是理性的表现,则应该明白,公共发言需要秉持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确凿的事实;无偏见的意见。只有事实确凿,才能保证发言不沦为妄言,只有保证意见出于公共立场,才能保证观点不会偏颇。这两点无疑是任何公共话题讨论都应该坚守的。

其次,就是围观公共讨论的态度应该怎样?公共讨论不是个别人的事,虽然论战的主力可能只是个别的意见领袖和当事人。在公开的公共讨论中,公众不仅是外部的围观者,他们还是事件的参与者,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影响着论战各方的情绪。如果,公众在围观公共讨论时过于情绪化,则浮躁的舆论只会让公共讨论流于表面——虽然大家都在关注,但关注的重点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事情的热闹程度与个人内心的“成见”。只有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围观公共讨论,才能制造出一种旨在厘清真相的氛围,才能让公共讨论的各方保持心平气和的心理。此时,这种冷静和理性就可以成为一种正向的参与力量,促使事情顺着应有的规律正常发展。

厘清了这两个问题,人们在对待类似的案例时,才会有明确的参与态度和方法。这才是韩寒与方舟子论战应该留下的。 乾 羽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