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捐款流向”
看社团组织松绑
“鹰爸”
触动了哪根教育神经
明星官员落马暴露用人制度之弊
中国银行业亟须新一轮改革
宰你没商量
凝聚社会共识
破解改革困境
骗低保者
能否追究刑责?
推进“市民化”
方能化解“用工荒”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银行业亟须新一轮改革

虽然银行业内的竞争似乎逐渐加剧,但对实体部门来说,银行业在给其金融“输血”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抽血”的弊端。

近日,关于“银行业暴利”的讨论沸沸扬扬,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企业发展前景普遍面临困难的背景下,众多商业银行“一枝独秀”的经营业绩,更是引起广泛质疑。

从数据看,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规模和前景,确实已经居于国内各行业前茅。

众所周知,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境外媒体经常说中国国有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但近几年,银行业不仅在国内业绩突出,而且在规模上也逐渐居于全球前列。表面看,推动银行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不良资产重组、促进业务创新等措施,是促使银行业转变形象的原因;从深层次看,则与真正把追求利润目标融入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之中,并且与银行高管业绩密切结合有关。

银行业有现在的“好日子”,从根本上看有几方面原因。一是赶上了2003年到2007年左右的全球经济高增长周期,中国经济即使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没被从根本上动摇基础。二是银行经营机制发生了一些切实转变,市场化运营框架基本建立。三是遇到全方位的行业保护,包括利率市场化缓慢、市场进入与退出受到严格控制等。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第二个因素导致的银行利润增加显然是好事,但其他几个因素却值得深思。一方面,由于还没有真正经历一次深刻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还难以让人信服。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过分依赖银行业,银行更承担了很多在国外由政府财政承担的任务,并且在改革中形成了坚固的利益格局,政府对于其保护也日益加重。虽然在银行业内的竞争似乎逐渐加剧,但对实体部门来说,银行业在给其金融“输血”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抽血”的弊端。换句话说,在行业过度保护的情况下,银行业对于上游资金提供者和下游资金需求者都拥有绝对的谈判优势,使其在获得额外“保护利润”的同时,却对实体部门和居民都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 杨 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