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捐款流向”
看社团组织松绑
“鹰爸”
触动了哪根教育神经
明星官员落马暴露用人制度之弊
中国银行业亟须新一轮改革
宰你没商量
凝聚社会共识
破解改革困境
骗低保者
能否追究刑责?
推进“市民化”
方能化解“用工荒”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推进“市民化”
方能化解“用工荒”

推进“市民化”

方能化解“用工荒”

元宵节刚过,“用工荒”再度凸显。同往年相比,今年的“用工荒”无论从程度、范围,还是结构,都出现了新特征。就流向而言,农民工已由“单向度输出”转变为“多向度流动”;就范围而言,招工难正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城市蔓延;就持续性而言,区域性、结构性工荒已经常态化。(《新华视点》2月7日)

面对来势汹汹的“用工荒”,企业采取提高待遇、降低门槛的办法来应对,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入农民工争夺战中。然而,这些做法依然不“给力”,用工难积重难返。比表象更值得关注的是“用工荒”背后的信号:处于下降通道的企业利润无法满足农民工刚性增长的工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城市“新二元”结构阻碍农民工“融城”梦想实现之间的矛盾,导致眼下新生代农民工“高流动性”突出,“短工化”趋势明显。这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中西部民工回流产生叠加效应,加剧工荒感。

“用工荒”其实是农民工权益匮乏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人数达到2亿的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然而,城市仍把农民工当成过客,实行“经济接纳、社会拒入”。在身份上,企业没有把农民工当做稳定的产业工人,城市也没有敞开胸怀,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市民。在权益上,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待遇,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他们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却拿着最低、最少的工资。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例,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企业要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职工缴纳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但是现实中多数的农民工游离在社会保障之外。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记者和许多农民工朋友交流时,都能听到这般心声,“回老家,我们是城里人;进了城,我们又是农民工。”进城却难以“融城”。农民工的被边缘化的现实,让他们不敢把孩子带在身边。对于城市而言,农民工只是无根的浮萍。权益的匮乏、身份的迷惘、生活的压力、“候鸟式”的生活,再加上与子女的长期骨肉分离,让部分身心俱疲的农民工选择了逃离。用工荒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农民工对城市缺乏归属感,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他们用自己的脚步做出了逃离城市的选择。用工荒的出现,冲击着旧有的农民工管理方式,它说明以损害农民工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也是行不通的。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他们具有更强烈的权利诉求和较强的法律意识,他们不能容忍拿着极低的工资,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里,没日没夜地工作和加班。

破解用工荒,唯有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只有让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障,融入城市,在城市立足生根,成为城市的主人;只有放低城市的门槛,让农民工的子女跟随农民工的步伐,在城市健康成长,农民工才会把“心”安放在城市,才不会当城市的“候鸟”,“用工荒”才不会日趋严重。而这有待于我国城镇管理政策尽快做出调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融入城镇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待遇,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工在城市“体面生活”。 陈英凤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