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选登 1月7日,郑州日报校园小记者集训营组织营员们参观了河南博物院和军旅书法家张作龙的书法展,小记者们不惧严寒,带着相机和纸笔,记录了他们在博物院的所见所闻,并对书法家张作龙进行了采访。 1月7日,郑州日报小记者集训营迎来了第一次采访——参观河南博物院。 来到博物院的第一层,我看到了很多文物:有陶虎(商代前朝),是在郑州市二里岗出土的;有兽形角光盖首(西周),是在1886年信阳市狮河港出土的;有金腰带饰(西周),于1990年在三门峡市出土;还有兽面乳打纹铜方鼎、兽面纹铜鼎等。此外还有很多玉器:青玉鸟形佩、玉瑗、玉戈、玉斧等。酒器:“妇好”铜方尊、兽面纹铜瓿、兽面纹铜觚等。 在二楼,我看到了著名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溥心畬等人的作品。齐白石的《黑虾图》和《牵牛花》生动活泼、美丽动人;吴昌硕的《菊石图》和《书法对联》栩栩如生、苍劲有力;溥心畬的《山水》和黄宾虹的《山水》各有千秋;徐悲鸿的《喜上眉梢》和《四喜图》神态各异、活灵活现。 二楼除了字画也有很多精美的文物。有石辟邪、流鎏金动物、瓦当、铜天禄、七弦琴、石刻头像、汉白玉勒佛坐像,还有金光闪闪的武则天金简,出土于中岳嵩山峻极峰,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 还有很多文物让我流连忘返。三彩双耳盂、三彩钵、绿釉碗、三彩钱柜……最美丽的是金缕玉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玉衣为上古贵族的殓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根据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的联缀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最后,我们来到西展厅参观了军旅书法家张作龙的书法展,我有幸采访了张作龙本人。通过采访我了解到,大校军衔的张作龙是河南淮阳人,1976年离乡入伍即习书。36年来他笔耕不辍,遍临多家名帖,悟古贤人之诲,集大家之风骨,又经当今书法名家欧阳中石、李铎、杨再春亲授,终有所成。张作龙在国内成功举办过多次个人书法展,而他最大的心愿则是回养育过他的故土举办个人书法展。 黄河路第三小学 李岱隆 小记者编号:JS201202007 1月7日,我们郑州日报小记者团跟老师一起参观了河南博物院和军旅书法家张作龙的书法展。 通过参观我了解到,河南博物院于1927年在开封创建,1961年迁到郑州紫荆山,1998年又搬到现在的地址农业路与经七路交会处,即新馆所在地。 这个新馆外形恢宏壮观,是河南的标志性建筑。我们参观了一楼和二楼。一楼有许多陶瓷珍藏品,如“鱼父已”铜卣,于1961年在鹤壁市庞村出土,它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以前……在二楼我们重点参观了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等名人字画,还有清明上河图和一些甲骨文。从中我了解了现代的字都是从哪里演变来的,看后我感到深深的震撼,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随后,我们来到西配楼参观“翰墨寄情”——张作龙书法展,并现场采访了他。 我激动地提问了他许多问题:“您是怎样把字练得这么好?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练字的?您最喜欢哪些风格的字?”通过采访,我才知道他从小喜欢书法,几乎天天练,并且研习大量的碑帖。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等,正因为有了这种坚持,才形成了今天的艺术风格,字里行间无处不显示出军人的豪迈气概。其中“厚德载福”、“盛德、悟道”、“读书得真趣 怀古生远思”着实让我们眼前一亮,对于感悟人生还真有些启迪。今后我也要读好书、练好字、学好人、做好事! 黄河路第三小学 李鹏颖 小记者编号:JS201202015 1月7日,郑州日报小记者集训营组织营员参观了河南博物院和军旅书法家张作龙的书法展。作为一名小记者,我感到非常荣幸,通过参观采访,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进入博物院第一层,我们参观了中原夏代遗址、古代乐器铙、钲、钟、铃等古代青铜乐器。在第二层,我们参观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等著名画家的书画展,还有汉朝、唐朝时的文化,大家都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感到骄傲。 随后,老师又带领我们参观了张作龙书法展。张作龙大校是著名的军旅书法家,他对我们的到来表示非常欢迎。在自由参观时,我忽然发现展厅里面还有个老外,高高的个子、雪白的头发,正在专心记录着什么。 “他能看懂中国书法吗?”我带着疑问,决定鼓起勇气采访他。“Hello,what nationality are you?”我小声用英语跟他打招呼,并问他是哪国人。 “你好,我是法国人。”他竟然笑着用流利的普通话回答我。随后,我们就用汉语交流,他说自己是北京一所大学的老师。我实在想不到他中文说得那么好,并且还能看懂书法作品里面的繁体字和连笔字,还真是个“中国通”呢。 看来,连外国人都喜欢我们中国的书法,也爱我们的中国文化啊! 黄河路三小 蒋 臻 小记者编号:JS201202022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