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齐林 古代的文人一般都比较清高,羞于提钱,对于稿费,当时一般称为润笔、利市、那堵物(那个东西)等,这几个称呼中,以润笔这个名字流传最广,而今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偶尔还能见到这个词语。 润笔一词出自《隋书卷三十八·郑译传》,隋文帝命令高颎作诏书,欲招回曾经与自己出生入死,曾经一起建立功业的郑译。高颎是当时的明相,杰出的政治家,当时高颎回复说是笔干。郑译听了之后,答道,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意思是说,得不到一点报酬,也就是现在的稿费,怎么来写呢,人家当然说是笔干了。再者,古代人们用毛笔写字,但使用毛笔之前,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润笔这个词语显得很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文人写文章的情景。用这个词语来替代稿费二字,自然很容易说通。 “作文受谢,自晋、宋有之,至唐始盛。” 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这样说道。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润笔也就是稿费就已经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稿费的多与寡,自然是与一个人的社会名气决定的。古代高稿费的,一个字抵得上黄金一两,低稿费的,往往写一天下来只能混顿饭吃,有时或许连个饭都吃不上。韩愈为大将军韩弘写《平淮西碑》,得稿费五百匹绢。当时一绢值两百文,一斤大米值一文钱,而我们现在的大米则是两块钱一斤,这也还是按一般的价格来计算,如此计算下来,韩愈这篇一千五百字的碑文几乎拿了二十万稿费,这可是天价了。 当然像韩愈这样的现象毕竟是少之又少,杜甫在《闻斛斯六官未归》一诗中这样写道:“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说的便是朋友斛斯融卖字为生,客户拖欠稿费,无奈只能自己前往讨取,日子过得相当清贫的事情。杜甫的这首诗道出了古代文人卖字为生的真实的一面。当时一般是给别人写委任状和墓志铭来撰取稿费,《明史·李东阳传》里的这句“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买然。大官卒,其门如市,至有喧竞争致,不由丧家”。生动地描绘出了古代自由撰稿人行业的竞争之激烈。宋太宗时期,中央政府专门有财政拨款给宫廷文人作为稿费,想来真是一大美事,当然这也与当时的俸禄比较低有很大关联。到清朝时期,写字得稿费已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当时的文人郑板桥专门为自己的东西制定了一个稿酬标准。 由以上观之,古代文人与现代文人的稿费境遇应该差不多,但总体而言要比现在的文人好一点。现在的稿费已是几十年未变,写一篇千字文通常只能购得两斤猪肉而已。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