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打造“温馨办事”
服务品牌
村里建起服务中心
一男二“嫁”闹剧
春风化雨解百姓难题
社区创办居民之家
从公务员到卖菜郎
加大非公企业党建力度
双休日清除占道经营
做好流动人口计生宣传
积极推行“低碳办公”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公务员到卖菜郎

本报记者 王 影 通讯员 李得芹 文/图

2007年,郑州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刘献炜,如父母所愿,通过考试顺利进入南阳市某区检察院,成为一名公务员。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小刘就辞去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在郑州德亿社区卖起了蔬菜,并创办了自己的蔬菜店品牌,干得风风火火。

昨日下午2时,在德亿社区里一家“乡里乡亲”蔬菜店,记者见到了小刘,忙活了一中午,他和伙计们刚开始准备吃午饭。

小刘说,进入检察院工作后,让从小就不喜欢按部就班生活的他毫无成就感。2009年年初,小刘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面对儿子的决定,父亲震怒,父子“断交”。小刘独身一人来到郑州闯荡,经同学介绍,最先在郑州一家建筑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在这期间,小刘利用闲暇时间四处走访、打探,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业途径。

一次偶然去朋友的店里发现了蔬菜商机,让小刘眼前一亮。他东拼西凑地从朋友那里借了10多万元钱,同年9月9日“乡里乡亲”蔬菜店正式开张。蔬菜店开起来后,为了让附近居民吃上新鲜菜、便宜菜,干劲十足的小刘每天起早贪黑,清晨4点就开着车赶往中牟采购蔬菜,一来一回大约需要3个小时,还要进行蔬菜分拣、包装,以及菜价公示,在第一轮购买高峰期前把所有准备工作都完成。

然而,这一切的“辛苦”,都没有换来回报。每天待在店里,发现前来光顾的顾客并不是很多。小刘说,蔬菜店开业头一年,感觉完全是白忙活。

小刘的爱人看在眼里,愁在心里,时常劝说小刘放弃。他告诉妻子,就是自己出去打工填补亏损,也坚持要把“乡里乡亲”蔬菜店办下去。同时,小刘开始琢磨“失败”的原因,一条街上就有5家蔬菜店,如何标新立异是成功的关键。最后他把目标锁定为中高端人群,发放会员卡,只要打电话就免费送货,而且没有起步价,现在70%的营业额都是靠订购。同时,针对特定顾客,提供精菜、细菜,以及坚持“零钱不收,找不开记账”的原则,在服务质量上下足工夫。

获得不错口碑的小刘,慢慢改变了经营状况。如今,“乡里乡亲”蔬菜店办得越来越红火。

小刘说,他不是在经营一个小店,而是要走企业发展之路。在2009年最艰难之时,小刘对店名进行了注册。

目前,小刘正在忙着张罗开建网站,他信誓旦旦地说,他要建最好的蔬菜网站,让居民在网上享受逛蔬菜店的感觉。

采访结束时,小刘告诉记者,他的成功也挽回了父亲的心,父亲专门来到郑州看看他的成绩、听听他的展望,“总有一天,父亲一定会自豪地说,我儿子是个卖菜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