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5
14
别墅里的女孩子
《黑马》
赶 会
美轮美奂说汉字
智者的选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赶 会

郭法章

我小时候喜欢赶会。

所谓“赶会”,就是四乡八邻的人们约定俗成在同一天赶到同一个地方去买卖东西,小商小贩乃至家有余货的农民天不亮就早早地赶去抢位摆摊,一条平静的小街立刻就热闹起来。这种农村集会,以出售农产品者居多,有贩猪马牛羊的,有卖各种劳动工具的,也有出售锅碗瓢勺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对于远离城市、物资匮乏的农民来说,赶会无异于盛大的节日。

那时“文革”正如火如荼,全国人民都在学习背诵毛主席的“老三篇”。每逢赶会,老师便给我们这些刚学会识文断字的学生娃下达“政治任务”——与商贩共同学习毛主席语录,常常弄得商贩左右为难、东躲西藏。我喜欢赶会的原因,既非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政治任务”,亦非为了图新鲜、看热闹,而是为了能够得到父亲的一点“犒劳”。春日赶会,父亲会买上两根油条递到我的手上,那是对我被评上“五好学生”的奖赏。夏天赶会,父亲便会从怀里摸出几枚硬币为我买一小块被切成月牙状的西瓜,那西瓜的甜味能数日不去。秋天赶会,父亲破费地给我买上一碗热腾腾的炒凉粉,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父亲总会露出一脸幸福的笑容。

但我常常也有落寞失望的时候。一次赶会,父亲买了一只猪崽,已身无分文。父亲信誓旦旦地向我许诺:啥时候等咱家的猪娃儿长大了,给你买一碗粉条炖肉……来年秋天,我家的猪终于养大了,此时的父亲却骨瘦如柴。那时,少不更事的我还不知道父亲得了绝症。父亲得的是噎食病,每咽下一口饭对父亲而言都是一种痛彻肺腑的磨难。没钱治病,父亲就这么苦苦地熬着、撑着。那天,父亲艰难地推着那辆十分笨重的、轮子用木头做就的独轮车,我在前面紧紧地拉着牵绳,车上绑着的是一头不住嚎叫的肥猪——我们要推到二十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掉它,以维持全家的生计。赶会的路上,父子俩歇息于一棵大槐树下,父亲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孩子,快点长大吧!长大了也好为我分担一些忧愁……”那次赶会,父亲果然没有食言,真的到公社食堂给我买了一碗粉条炖肉,而父亲就蹲在不远处看着我,依然是一脸幸福的笑……

一年之后,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再也没有了依靠,干各种农活便成了我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义务。那时一个整劳动力一天挣10个工分,我只能得到7分,比妇女还少一分,而我干的却是一个整劳动力的活。除了常见的农活外,我还拉着板车到公社运送公粮,也常常推着独轮车到山上搬运石头,我连续数月参加修建水库大会战,没明没夜地填河垫地,造出一块块的“大寨田”……其间我偶尔也去赶赶会,但赶会的目的却不再是一饱口福,而是擓上一篮鸡蛋沿街叫卖。或者到集市上购买用来维持全家生计的羊羔儿或猪崽,并且还能够像老练的庄稼把式那样把手伸进对方的衣襟里,手指屈屈伸伸地与人讨价还价……

春节临近,我家养了一年的猪也长大了,我像父亲那样推着独轮车,把猪送到集市上贩卖。临近黄昏,天上飘起了雪花,远处不时传来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我攥着卖猪的钱来到公社食堂想买一碗粉条炖肉,以便驱走那刺骨难耐的寒冷。跨进食堂大门的那一刻,我突然忆起当年跟着父亲赶会卖猪的情景,竟忍不住掉下泪来。想起父亲的嘱托,我不禁把双脚又抽了回来。是的,如今我已长大,是该替母亲分担忧愁了。

那一年,我十五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