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也不如活得明白
“短工化”现象
是一种社会困境
银行业
令人咋舌的“暴利”
从何而来
欲解“血荒”
先解“信任荒”
认同裸官与反对财产申报一个“调调”
“一个病人7个支架”
对医改是个警示
变化不大
公众获取政府信息
理应无障碍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短工化”现象
是一种社会困境

“短工化”现象

是一种社会困境

短短几年间,到过多个城市,做过多种工作,长的几个月,短的一星期……目前,在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旅游式打工现象。“旅游”打工、打工旅游,到底有何不同?他们频繁更换工作为哪般?对个人、对社会、对企业有何影响?(2月20日《人民日报》)

审视这个问题,就是审视民生现实。考证一下可以得知,的确是有打工旅游的人。但正如他们中有的人说的,他们就是为了旅游而打工,打工就是为了能走南闯北,“旅游”打工是要“给人生增加一些轨迹外的记忆”。譬如,某人迷上了自助游,大学阶段,他骑行过川藏线、滇藏线等线路。在川藏线上,他与同伴没钱继续旅行,只好帮牧民放牧、做饭、干杂活换取食宿。选择打工旅游的,一般是都市白领、大学生群体。他们选择边旅游边打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山水之间的情怀抒发,为的是获得更多的体验。可以说,他们走的是休闲路线,打工是旅游的辅助而不是目的本身。

但是,民生语境中的打工,或曰“短工化”,迥异于上面语境中的浪漫情怀,那是严酷的现实,是紧迫的民生压力及压力之下的人对压力的自觉反应。那些新生代农民工的“旅游”打工,大多是他们在寻求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时,一种相对被动甚至无奈的选择,与“旅游”并无多大关联。如果对“短工化”现象做出这样的解读:仅仅是新生代农民工为满足个人兴趣,频繁更换工作城市和工种。“根本不是打工,更像是旅游”。这便是一种以偏概全、似是而非的说法。公平公正地说,打工者到处被骗被欺,又申诉无门,是导致“短工化”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或者说,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增大,是低权益、低工资、低福利带来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即便是频繁的“跳槽者”,他们行为所显示的急切感,亦是为了早点找到工作和心理的归宿。

像都市白领、大学生群体一样,新生代农民工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亦渴求人生愿望的实现。他们玩不起人生,他们的每一个“跳槽”步骤都有太多的辛酸和哀伤在里面。频繁地更换工作,不是他们有挑挑拣拣的偏好,而是他们的人生正处在迷茫的状态。如果在打工的单位挣得多、待遇好,何苦跳来跳去?

新生代农民工“短工化”已成普遍趋势,这是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亦是民生遇到的新情况。说到底,这是他们为生计所困,而不是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看问题,重要的是看清本质,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短工化”现象愈演愈烈,于个人、社会、企业皆有不利之因素,但受伤害最深的还是缺乏话语权的农民工群体。“短工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困境,公权力回应农民工的诉求,更多地解决诸如户籍制度、教育和医疗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心有所依、身有所靠,可能是摆脱这一困境的最好办法。 今 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