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乔家的儿女
养老有方
新书架
文史杂谈
阅汉堂记
诗人记忆
博古斋
随笔
长城图(国画) 张龙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诗人记忆

从中原走出的诗人

赵中森

2007年1月12日,痖弦从加拿大给我寄来两张新照,其中一张,身穿红羽绒袄的诗人,站在白雪覆盖的家门前,照片背面写着:

在游子的眼中

雪不管落在哪里

都是故乡的雪

读着年逾七旬的诗人的照片和诗,如同捧着一团火。

我数不清20多年间痖弦先生给我写过多少封信,清一色的厚白纸,黑字,繁体,竖写;偶尔有个别错字了,会用白色涂抹剂覆盖了重新写;信封上永远是赵中森先生赐启。

是舞钢区的杨稼生大哥介绍我认识痖弦先生的。

稼生曾在1982年兰考笔会上被我唤作“杨大姐”并很快流传开来。稼生的心比贤惠的女人还细还柔软,有时会让人觉得有些“过”。稼生是杂志圈定的作者,他的文白相融的美文,是我一生难以抵达的净土。他写信提议让我给痖弦先生投稿。

我知道痖弦,本名王应麟,河南南阳人;注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名的诗人。

于是我写了散文《进山》,一个题目,三个段落,分别写了打成右派发落大山20年的杨稼生、伏牛山深处的一家人、河南女诗人萍子。

果然,1984年1月19日,《联合报》副刊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进山》,还配发了大幅插图。后来又辗转寄来1500元稿酬。

这是我唯一给痖弦先生投稿。

痖弦先生后来鼓励我参加一年一度的《联合报》征文,我没有满意的作品,就把征文的复印件寄给各地的朋友。后来听说长垣诗人冯杰获了奖,写的是报告文学。

在我给痖弦先生寄了我的作品集《雕塑女人》不久,痖弦先生回赠了印刷精良的《痖弦诗集》,并说将来退休后,要办一个朋友赠书的图书馆。

痖弦从《联合报》退休后移居加拿大,我们之间联系少了。我还会不时给他写信,寄亲手做的书签儿,抄写先生的短诗做贺年卡,偶尔也画字给他。有一幅“听雪”,是对诗人上面那首题诗的回应,痖弦收到后很高兴,回信说要装裱起来挂在屋子里。先生对我的一枚“煮字宜玩 无志可丧”,是指他“中年后醉心于收藏民间工艺品、古董,30年下来,家里像个杂货店。”(系另一幅照片背后的题字)

前些年痖弦先生回国,专程去舞钢看望了杨稼生。稼生事先过后居然没吭声,直到他寄来写痖弦的稿子我才知道。稿子自然是要发的,也生稼生的气,有一年多我没搭理他。

我一直记着痖弦先生的那句话:

这世界已经够冷

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