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颜苑两姓
出新郑
一年200万人次
享受“文化套餐”
轩辕湖湿地文化园8月底或建成
“龙”剪纸
文化资讯
故里名人
论坛是拜祖大典的精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颜苑两姓
出新郑
苑氏得姓在苑陵
苑陵故城

颜苑两姓

出新郑

牛青山

位于中原之中的河南省新郑市,是轩辕黄帝故里故都,这里曾经为有熊氏之墟、祝融氏之墟,郐国、郑国、韩国等先后建都于此,大量的姓氏在此诞生,并从这里走向全国,也有很多不同的姓氏人群,从外地来此定居,共同演绎出一个个或荡气回肠,或哀婉缠绵的故事。

复圣后裔居颜庄

颜庄是位于新郑市辛店镇鲁楼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从外表看,这里如同其他中原小村一样平淡无奇。然而,这个不大的小村,却居住着不平凡的人群。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凡知《论语》的人,大概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其中,孔老夫子赞美的是谁呢?赞美的就是孔门第一高足颜回。这位旧时被推崇备至的复圣,其后裔就生活在颜庄。

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颜回幼时家贫,却能够安贫乐道,好学上进,勤于思考,治学严谨,更以高尚的德行著称于世,深得孔子的喜爱。孔子赞美他说:“善哉回也!夫贫如贵,知其足而无欲也;贱如贵,其让而有礼也;无勇而威,其恭敬不失于人也;终身无患难,其择言而出也。若回者,其至乎。虽上古圣人,亦如此而已。”由于颜回对儒家学派的形成及儒家学说的发扬光大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因此颜回去世后就受到种种殊遇,被尊为“先师”、“复圣”,进而居于四哲之首,配亨孔庙。

颜回虽然是鲁国人,同样也是轩辕黄帝的直系后代。有关文献记载,轩辕黄帝的后代有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其中第五子名晏安。周武王克商之后,封晏安的后代为邾国公。西周末年,邾武公有功劳于周齐,周宣王别封其子友建立小邾子国。友与其子孙用其父亲邾武公(字伯颜)的“颜”字为姓。于是,颜友便成为中华颜姓的第一代始祖。小邾子国(今山东峄县西北),就是颜氏始祖的发源地。

作为复圣颜回的后代,新郑的颜姓怎样迁到新郑的呢?对此,颜庄村民持有的、编修于2005年的《颜氏宗谱》这样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40年前后),颜回第五十九代孙颜希仁的第四子颜论,率领家人自山东曲阜迁居开封府新郑县,至今已经近500年了。如今,生活在新郑的复圣后代,枝繁叶茂,广泛分布在新郑市区西部,如颜庄、南李庄、翟庄等一些村庄。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自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苑姓在众多中华姓氏之中,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姓,然而这个姓非常古老,是商朝一代英主商王武丁的后代。这个姓就起源于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苑陵古城。

苑陵古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市东北三十八里的龙王乡古城师村东,东至岗河,西临鸿雁河,北靠高岗。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载:“今县东北三十五六里,有二城相连,其西苑陵,东则制城也。与《左传·注》、《汉书》、《水经注》之说相符。”来到苑陵古城,从西门而入仔细观察,只见城墙夯筑的层次分明,夯窝明显。爬上城墙,荒草萋萋,极目远眺,对面的城墙几乎看不清楚,只有模糊的一线。虽然经历了三千多年的风霜雨雪,今日的苑陵古城依然城墙高耸,蔚然壮观。难怪来此寻根的苑氏后人们纷纷击节赞叹,为此自豪和震惊。

文献记载,苑陵城原名苑城——筑城在三千多年以前。商王武丁封其子文为苑侯,在此筑城而居,因而称为苑城,此即为苑陵古城的发端。武丁是商王盘庚弟弟小乙的儿子,在民间久经历练后登基成为商王。武丁在位期间,内修政治,外击强敌,通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结果使国家大治,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诸侯宾服,出现了繁盛的局面,被称为盛世。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称高宗。在此期间,武丁封他的儿子文于苑(原为商王的苑囿)为苑侯,文的后代以爵为姓,因此有了苑姓。几千年来,“苑”这一从黄帝故里走出的古老姓氏,在华夏大地生生不息地繁衍着、流传着。而从苑姓,也先后分化出了众多的姓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出自苑姓的姓氏多达40多个,如劝、运、艺等等姓氏。现今苑姓子孙有50多万人,在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地均有较多分布。

从此可知,新郑的苑陵古城,应为苑姓一脉的发源地。至今在黄帝故里新郑市,还有少量苑姓居民定居于此。同颜姓一样,苑姓同样也是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