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岗失业人员创业
可获两万无息借款
职工商业补充医疗险
年缴费上调至110元
走近群众听民声 办好实事改善民生
重务实破解难题 求高效创新机制
能动司法 高效服务
图片新闻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花费降低诊量上升
冰岛客人莅郑考察
商谈客车领域合作
公告
通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能动司法 高效服务
——记荣立全省法院集体一等功的管城回族区人民法院

本报记者 武建玲 通讯员 张献玲

近日,管城回族区人民法院预立案调解室里,一起交通事故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经人民陪审员调解后,当事双方握手言和。当事人刘某手拿2100元赔偿款说:“两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还没收诉讼费,这是真正为咱老百姓办实事。”

因为坚持能动司法,一切为当事人着想,管城区法院在获得百姓称赞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串串荣誉。今年2月,该院被省法院荣记集体一等功,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法院。

荣誉背后是全院干警的默默付出。

班子带头 主动服务

2011年5月13日,管城区法院审判大厅,一起涉嫌诈骗数额大、涉及受害人多的刑事案件正在公开开庭审理,担任案件审判长的是管城区法院院长王耀世。得知院长亲自审案,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很吃惊:“从事律师工作这么多年,这是我头一次见院长亲自担任审判长。”

2011年,管城区法院推行院长带头办案制度。一年来,该院领导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头办理了百余起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用实际行动为干警树立了表率。2011年,管城区法院全年审(执)结各类案件6062起,案件综合结案率达到96.12%,在全市法院系统综合绩效考核中名列第一。

该院还结合群众司法需求,建立长效机制,让法官常驻社区。法官坚持上门立案,直接送达,巡回审判,上门调解。干警们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社区、市场和乡村开展法律咨询,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实行“一村一社一法官”制度,班子成员与辖区12个乡镇办建立固定联系,目前在全区111个社区、乡村设立了法官服务点,实现了法律服务全覆盖。

为民司法 贴心服务

“我想找张法官,可是他外出办案,这些证据交给谁?”在管城区法院,当事人刘老先生手拿一沓证据资料焦急地询问。工作人员劝他把证据材料复印件放到审判服务办公室,由工作人员代为转交。刘老先生满意地离开。

管城区法院设立的审判服务办公室方便了不少当事人。该院要求审判服务办公室完善细节,在服务上下工夫,并专门制定了工作方法,用贴心服务传递给当事人司法的温暖和关怀。今年1月17日,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考察管城区法院时对该院审判服务办公室给予充分肯定。

争取一切可能的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全力化解社会矛盾。近年来,管城区法院争取区委、区政府和区政法委的支持,建立“法官+社区”联动调解新模式,在审判员主动作为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社区工作人员的力量,让矛盾化解在基层。

大胆探索 创新服务

一切为了当事人,一切为了社会和谐。围绕“两个一切”,管城区法院勇于探索,陆续出台一系列创新举措。

面对案多人少、案件办理速度慢等问题,该院建立快速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利用人民陪审员社会经验丰富的特点,在立案庭设立预立案调解室,对民事及行政纠纷案件先行调解。如果能及时履行,法院不制作文书,不收任何费用。预立案调解室成立以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36起。

本着教育、挽救、感化未成年犯罪被告人的目的,管城区法院推出了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制度。法院派社会调查员深入走访,了解其家庭情况、犯罪前的表现等,并整理成调查报告,为法官判案提供参考。省高院充分肯定了管城区法院的这一做法,并决定在全省法院推广。

2011年,该院作为全市唯一的小额速裁试点法院,适用小额速裁模式审理案件73起;探索人民陪审团成员分段随机抽取法,得到省、市法院肯定;在全省首创特色社会法庭,因地制宜化解社会矛盾……

着眼为民,大胆创新。一系列新举措让2011年成为管城区法院实实在在的创新年。

面对群众对司法的新期待、新要求,管城区法院全体干警勇往直前,努力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再立新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