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周末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时代 新女性 新职业 新风采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心理辅导老师
新时代 新女性 新职业 新风采

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女性工作理念、工作状态、就业领域和精神风貌也在与时俱进。三八节前后,本报记者兵分多路探访工作在不同岗位上的都市新女性,聆听她们鲜为人知的故事,感受她们在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智慧,体味她们独特的风采。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成为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陪伴孩子幸福成长

说话语调柔和,笑容真诚亲切,如约见到麦素琴,是在郑州市第三十七中学装扮温馨的心理咨询室里。正是大课间时间,五六个孩子围着这位“80后”校园心理辅导老师,热烈地讨论着筹划中的心理剧社团。

“我们想尝试组建一个心理剧社团,把孩子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种种冲突、烦恼和困惑作为题材,编排成校园心理短剧,让孩子们参与进来,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儿中,体验心理上的细微变化,领悟其中的道理。”麦素琴在师范学院学的是心理学专业,从2007年进入三十七中并担任校园心理辅导老师起,她就成天和一群十多岁的孩子打交道,琢磨着如何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麦素琴把工作排得很满。每天与不同年级的班主任交流探讨,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每周二下午45分钟的交流开放课堂,听听孩子们的烦心事,哪怕仅仅是几句牢骚和抱怨;每年6月份的毕业班考前心理辅导;不定期的心理问卷调查;约谈学生家长……她的办公桌上码放着一摞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得空就拿起来翻阅。

大人要学会蹲下身来看看孩子们的世界,试着去了解孩子们在想些什么。多年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得麦素琴烦恼着孩子们的烦恼,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有一次跟一个父母离异的小男孩谈心的情景,让她记忆犹新。“小男孩的父母分别再婚组建新的家庭,并又有了孩子,他自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因为爱的缺失而变得叛逆。”她说,通过交流得知男孩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只为吸引大人的关注时,她特别痛心。心理辅导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这个工作有时会被人质疑,她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共同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宽松环境。

在麦素琴心里,看着孩子们快乐地成长就是最大的欣慰。她告诉记者,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会有很多的陪伴者,而自己只是其中微小的一个,期望着因为自己的存在,能让孩子们前行的步伐更轻快些。

本报记者 赵文静 文/图

都市茶艺师

一杯香茶传播文化

宁静的茶室、青烟袅袅的香炉、古色古香的桌案、悠扬的乐声,茶艺师优雅地沏出一杯热茶,端起茶杯享受茶香带来的舒心感觉时,都市人疲惫的身心和紧张的神经会逐渐放松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茗休闲、饮茶养身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讲究茶文化和茶艺术,茶艺师这个职业成了时尚、雅致的代名词。

“茶艺,简而言之,就是如何泡好一壶茶和品味一杯茶。一位好的茶艺师要识得好茶坏茶,泡得好茶,讲得好话。”早春的午后,国香茶城的一家茶叶店里,记者和高级茶艺师吕中源攀谈起来,茶本自然,泡茶、品茶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与交流,喝茶的过程中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茶的“色、香、味、形”带来的愉悦,更能以茶悟道、修养身心,感受传统文化精髓带给我们的心智启迪。

结识吕中源已是几年前的事了,当年这位温润、宁静、一身和气的姑娘还是北茶城一家茶叶店的店员,每次到茶城喝她泡的茶,总让人温暖,这位小姑娘的敬业精神和亲和力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她身上让人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包容。近日在国香茶城再次见到吕中源时,昔日的小姑娘已成长起来,去年年底晋升为这家茶叶店的经理。平日里除了给客人泡出每一杯茶外,300多平方米的茶叶店里里外外的经营和管理都需要她打理。

“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融合茶道精神、中华文化,以及综合展现中国茶的礼仪、健康和交往方式。”吕中源向记者讲起了茶艺师的由来,“古代称茶艺师为‘茶博士’,即煎煮茶、奉茶者,据载起源于晋代,经历代改进,从内容到形式都得以充实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茶感悟茶艺,这种茶艺不是泡茶时的繁文缛节,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静、高洁的中国艺术之美。”

本报记者 张丽霞

“美人鱼”的水下生活

3月8日13:45,21岁的四川姑娘辛雪梅熟练地换上宝蓝色“美人鱼”表演服,戴上潜水镜,拖着长长的鱼尾裙摆静候在郑州海洋馆海洋剧场表演台前,等待着跃入水中。14:00,人鱼公主和青蛙王子表演正式开始。扮演青蛙王子和魔王的小伙子刘新军和高星纵身跳入水中,开启这个美丽童话的序幕。随着剧情进展,5分钟后,辛雪梅也潜入水底,在观众的赞叹声中认真表演着。

看他们表演时,记者与换场休息的另一条“美人鱼”扮演者——郑茜开始了对话。今年25岁的郑茜来自开封,在这个岗位上已工作两年多了 。“刚开始时,我不怎么会游泳,后来不但学会了游泳,还学会了潜水。我们在水下表演是不戴氧气瓶的,这就需要长时间憋气,一般一个表演场景要憋气40秒左右,这可是个硬功夫。”郑茜眉清目秀,个子高挑,很符合“美人鱼”的要求。她告诉记者,平时一天要表演4场,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要加演一场,每次表演从下水到表演完毕沐浴更衣需要半个小时左右,这样一整天她们的头发都是湿漉漉的。为了不给“海底世界”鱼儿的生活环境带来污染,她们基本不用化妆品,一贯素面朝天。

在“海底世界”,与豹纹鲨、魔鬼鱼等翩翩共舞,应该很有意思吧?面对记者提问,郑茜娓娓道来:“刚开始皮肤接触到海龟、豹纹鲨等海洋生物时,还真有点害怕,因为它们的皮肤很粗糙。后来慢慢熟悉了,就习惯了。”她还跟记者讲述了一次难忘的经历:有一次,郑茜正全神贯注表演着,没想到一只大海龟正在她头顶上,等她用力向上游动时头突然顶到了一个东西,原来是大海龟的腹部。

20分钟后,辛雪梅和伙伴刘新军、高星都浮出了水面。已习惯于下水表演的他们,简单沐浴后换上衣服,坐在休息室看起书来。除了表演,空闲时他们还负责潜入水中清洁水底杂质,为海洋生物营造清新自然的环境。“我们非常喜欢和鱼儿‘亲密接触’,因为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几位热爱海洋的年轻人吐露着心声。一个多小时后,又一场精彩的表演在等待着他们。

本报记者 成 燕 文 李 焱 图

女博士兼职海外代购

张博士也没有想到,人到中年,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自己,竟然做起了生意,而且是专为国内消费者代购国外商品的跨国生意。

2005年,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后,张博士来到新西兰奥克兰的一家大学做科研工作,一家人随后在这里定居下来。随着国内居民越来越富裕,对国外食品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多,她的生活也多了一项新内容——为国内的亲戚朋友代购邮寄商品。2011年4月,在众多朋友的鼓动下,张博士的淘宝小店开张,所售商品以新西兰奶粉为主,同时兼营儿童辅食及其他,国外代购生涯自此正式开始。其间,有忙碌、辛苦,也有乐趣。

与国内不同,新西兰的奶粉只允许在大超市卖,而大超市往往几十公里才有一家,而且对婴幼儿奶粉实行限购,每个群体或家庭每天最多可买3桶。“可比在国内麻烦多了。”张博士说。

从象牙塔里的知识人,转而跻身商海,张博士也经历了一段转型的混乱期,要配中文说明,要学习商品包装的技巧以应对数万里的旅程,还要给买家解释到货慢的原因等,她在摸索中一一学习、适应着。为了保证不出错,她给商品都做有特殊标记,如在奶粉罐底刺上收货人的名字等,并且一再提醒收货时要先验货再签字。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要做好本职工作,要做家务、照顾孩子,忙碌自是必然。穿越千山万水在异国安家的经历,也练就了她麻利干练的作风,这种性格气息浸透她的字里行间。小店首页,她关于身份证明、邮寄说明、开店初衷、商品介绍等,文字言简意赅,流畅凝练。通过QQ与博士交流,文字在屏幕上跳动,她爽朗的笑、风风火火的样子总能跃然而出。

开店不足一年,她的商品已经由最初的婴幼儿奶粉扩展到婴幼儿用品、辅食、零食、女性美容护肤品、食品、保健品等。客户也增加到数百个,几乎全是亲戚的朋友、朋友的朋友。 本报记者 侯爱敏

影楼引逗师

用爱用心引导快乐

三八节当天,记者来到位于大上海城的昭元爱贝贝快乐城,见到了引逗师皮皮和小慧(化名)。清秀的面庞,让人丝毫看不出小慧已经是一个3岁女孩的母亲,皮皮则人如其名,谈吐中常露小俏皮。皮皮和小慧都有做引逗的经历,皮皮做了一年多之后晋升为摄影师,而小慧从事专业引逗工作已经4年,是公司特级引逗师,经常给其他引逗师做培训。

皮皮和小慧告诉记者,每天跟孩子在一起,心情舒畅,尤其是看到孩子们笑的时候,自己也是发自内心地快乐。来拍照的孩子从出生满月到12岁都是需要引逗的,只不过引逗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每次拍照前,摄影师、助理和引逗师会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衣服、场景等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而引逗师的工作就是在拍照前用最短的时间跟宝宝互动,让他们微笑。

作为引逗师,皮皮和小慧感到最欣慰的莫过于小孩子的信任和家长的认可。小慧记得有一次,一个冬天出生的宝宝来拍百天照,因为天冷不经常出门,孩子很认生,有四个大人陪同,工作人员也比较多,孩子又哭又闹。家长烦了:“你们都出去吧,只留摄影师一个人就可以了。”小慧很理解家长的心情,但她也深知,家长逗出来的孩子的眼神跟摄影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她留下了。拍第一套的时候,小慧只是旁观,拍第二套的时候,她主动上前引逗孩子,结果比家长引逗拍得更快更顺利,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小慧说,因为她知道百天的孩子在睡醒后的三十到四十分钟内状态最好,如果她不介入,一直这样拍下去的话,孩子累,家长也累。

从跟皮皮和小慧的交谈中,记者感受到的是她们极易感染他人的快乐,眼神里发出的光是主动的、积极的、极富亲和力的。她们说,这是工作带给她们的财富,能跟小孩子每天在一起欢乐是上天赐予她们的幸福,她们很享受这份工作。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长大,永远停留在那个被人呵护、被人疼爱的年纪,引逗师就是曾经帮助我们把天使般的笑容和记忆珍存下来的人。长大后,你不一定会记得她们,但是,此刻,我们要记住她们,一群用爱和用心去引导快乐的人。 本报记者 宋 华

时尚美甲师

让美丽在指尖绽放

美甲犹如女人的第二张脸。有人说:看一个女人有无自信就看她脸上的妆容,看一个女人是否精致就看她的指甲。美甲师现在已成为都市最时尚的职业之一。

记者来到黄河路服装市场里面的一家美甲店,还没走到门口,就听到从店里传出来一阵阵的笑声。美甲师小杜热情接待了记者,她说:“这些都是老顾客了,她们经常来做指甲,所以很热闹。”

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美甲店里琳琅满目,右边的架子上放着一排排色彩各异的指甲油,左边是各种相关的美甲用品,中间四张桌子一字排开,上面整齐地摆放着美甲所需的工具,可供4个人同时做美甲。小杜正在给一位顾客做光疗甲。她说:“除了纯色的甲油和雕花外,光疗甲在这几年一直挺热门的,很多甲油涂上一个星期就掉了,而光疗做一次能保持一个月左右,而且色泽鲜亮。年轻女孩儿一般喜欢选择纯色,而年纪稍长一些的则多选择华丽一点的,会显得很端庄、有气质。”

做一个好的美甲师并不容易,也是个技术活,小杜她们四人中最久的已经干了5年以上。“美甲看似容易,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每一套指甲做下来需要很多工序,一点都马虎不得,想要收获美丽,得用心才行。”雕花是美甲中最难的,有内雕、外雕,还有透雕和圆雕,一个细小的雕花针就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方寸之间精彩无限。有时一双手做下来得两个多小时,为了练手艺,她们平时就在手模上练习,偶尔也互相做美甲。

说起美甲师的辛苦,小杜笑笑说:“美甲师工作起来经常一整天都不能动,晚上一站起来,包括手在内全身都是酸的。这也没啥,只有让顾客满意我们就高兴了。我现在很享受给客人美甲的过程,每完成一双手心里都觉得很满足,而且把指甲做得漂漂亮亮的,无论是客人还是我们,心情都会变得很好。”

本报记者 王文霞 实习生 李 乔

快乐女白领

白天上班夜晚练摊

晚上8点,天黑了下来。在桐柏路与航海路交叉口附近的夜市里,李芳芳正在打理自己地摊上的货物,对于记者“白领”的称呼,她有些不好意思。

“摆地摊只是为了体验自己当老板的感觉,不挣钱!”26岁的焦作女孩李芳芳4年前从郑大毕业,应聘到西郊一家公司从事电子产品销售工作,白天上班、晚上练摊成了她3年来一直重复做的工作。

李芳芳的地摊在整个夜市的最南头,位置不太好,这也直接影响了她的收益。她告诉记者,夜市里的销售情况并不好,因为很多人都是冲着买便宜货的心理来的,砍价厉害,每天挣30~50块钱就不错了。“现在地摊不比谁的吆喝声大,而是看你的货是不是物美价廉。”她说,地摊货既要便宜又得讲质量,不然第二天别人找上门就麻烦了,所以自己宁愿卖的少些,也不卖质量差的产品。

相比每月5000元左右的工资来说,地摊的收入可以忽略不计,但李芳芳却一直坚持着,她说,练摊最重要的不是挣钱,而是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从进货摆摊到销售,这些环节能让自己熟悉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将来创业打下基础。

夜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多以中老年顾客为主,这让李芳芳地摊里出售的“苹果”手机套、太阳能充电器等比较“潮”的物品难觅买主。李芳芳对此也不在意,她一边打量过往的人群,一边用手机在淘宝上和客户聊着天。

“我的淘宝网店开得有些晚,现在还不到一钻,如果能冲钻就好了。”和很多“80后”女孩一样,李芳芳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自己创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而现在很多的“李芳芳”都在用先练摊后开店、先开网店再开实体店这样的方式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本报记者 覃岩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