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际国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驱动
今年我国北极考察
将首航东北航道
日本各地举行“3·11”
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
“两高”报告热点聚焦
南非华人遭抢劫一死两伤
阿富汗雪崩致145人亡
阿盟外长支持安南斡旋努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两高”报告热点聚焦
涉省部级官员7人
3月1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1.8万多件贪污大案被查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2011年检察机关严肃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全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8464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524人,其中厅局级198人、省部级7人。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查办贪污贿赂案件上,重点查办大案要案。突出查办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谋取非法利益的贪污贿赂犯罪。并严肃查办了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民生领域贪污贿赂犯罪。

“各地集中查处了一批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发生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最高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加大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同时,检察机关还突出查办严重行贿犯罪,其中重点查办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贿、国家工作人员为跑官买官行贿、危害民生行贿等八类行贿犯罪案件。

报告显示,检察机关加大惩治行贿犯罪力度,对4217名行贿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比增加6.2%。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检察院检察长蔡宁说:“查办职务犯罪是手段,减少犯罪、保护干部是目的。办好案件是政绩,抓好预防是更大的政绩。检察机关只有结合办案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才能增强预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加强刑罚变更执行监督

防止“前门进,后门出”

“开展保外就医专项检察,纠正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11872人。”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报告工作时说。

近年来,一些监狱、看守所等监管场所被监管人非正常死亡、脱逃等监管事件,以及违法办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问题时有发生,使得刑罚执行的公平公正、监管安全稳定和被监管人合法权益保障受到广泛关注。

报告指出,去年检察机关规范和加强派驻监管场所检察室建设,推进与监管场所的执法信息联网和监控联网,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的违法情况提出纠正意见24075件次。

针对监管场所中存在的监管安全问题,最高检连续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法律监督活动。2011年5月,最高检部署开展了历时5个月的全国看守所械具和禁闭使用情况专项检察活动。同时,还对被监管人死亡检察工作进行全面规范,出台了相关规定,详细规范了被监管人死亡检察的内容、方法和程序。

报告显示,2012年检察机关将加强派驻监管场所检察工作,健全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机制,促进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依法进行。

完善境内外追赃追逃机制

1631名在逃职务犯罪嫌犯落网

贪官的外逃和引渡,近些年一直是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报告工作时指出,加强反腐败国际司法合作,完善境内外追赃追逃机制,会同有关部门追缴赃款赃物计77.9亿元,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631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一些腐败犯罪的跨国化趋势越来越突出。“贪官外逃篱笆尤需扎紧。一些贪官抱着‘捞了就跑,跑了就了’的心理,聚敛财产,先在海外安家,再把资产转移,最终择机出逃,给国家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说。

最高检资料显示,2011年积极开展境内外追逃追赃工作,抓获境内外职务犯罪嫌疑人同比上升27%。

为有效防范打击和防范“贪官”外逃,最高检完善了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研究修改相关追逃防逃工作规范性文件,规范工作程序,完善合作机制,着力提高检察机关反贪部门追逃追赃和防逃工作能力。

完善小额速裁制度

践行司法为民,增进司法和谐。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11日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指出,着眼于方便群众诉讼,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完善小额速裁制度。

2011年5月5日,在安徽合肥庐阳区法院,仅用7分钟,原告郑某与被告房地产公司就拿到了民事调解书。当事人直呼“想不到”,“以前最害怕打官司,动辄一两个月,消耗时间和体力,没想到今天这么快就审结了。”

这是庐阳区法院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小额速裁试点法院审理的第一案。小额速裁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答辩期、举证期不超过7日,能当庭调解的尽量当庭调解,调解不成的及时裁判,减半收取诉讼费,大大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

方便群众诉讼,解决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诉讼程序优化显得尤为迫切。为了让简单的官司不再“跑马拉松”,2011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部分基层人民法院开展小额速裁试点工作。

挤压“老赖”生存空间

破解“执行难”

“多亏了法院帮我把应得的钱执行回来,我终于能过好这个年了。”2012年春节前,曾在北京某宾馆工作的王女士心情特别愉快。几年前,因为工资纠纷,她把原单位告到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并胜诉。但单位就是拖着不给钱。法院加大执行力度,终于把钱款交到王女士手中。

这是人民法院破解“执行难”的一个缩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11日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指出,各级法院注重督促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同时加强执行工作,去年共受理执行案件255.7万件,执结239.4万件,执行标的到位率为76.3%,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

执行工作担负着实现当事人胜诉权益的重要职责,一直为社会广泛关注。“执行难”现象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为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委托执行以及委托评估、拍卖等工作的规定,强化对执行权的监督。同时,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反规避执行活动,推行财产申报调查、防止恶意诉讼、限制高消费等24项具体措施,构筑多层次惩戒机制,进一步破解执行难题。

铸造坚强“司法之盾”

保护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审判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11日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介绍,去年各级法院共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6.6万件,同比上升37.7%。

面对快速增长的知识产权案件,我国司法机关正以多种举措,为保护知识产权铸造起坚强的“司法之盾”,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依法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高人民法院去年出台加强文化创造者权益保护和科技成果保护等30项措施,指导各级法院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完善专利授权确权案件审判标准,加大驰名商标保护力度,遏制恶意抢注商标、“傍名牌”等行为。

——依法审理不正当竞争案件,制裁垄断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依法审理涉及工业设计、网络作品、民间文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新类型著作权案件,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