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郑·聚焦 上一版3
访谈录
太白岭上的“绿色银行”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访谈录
赵君宝:大学生村官

杨照安: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问:您觉得制约村子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是群众吃水困难,村里没有一眼机井,全村人春、夏、秋三季靠山泉水、雨水,冬季靠积雪融水,更谈不上安全饮水;二是居住分散,有56个自然村,交通相对不便利;三是传统农业模式严重束缚村里经济发展。

问:对村里的工作,您能谈一下今后的工作思路吗?

答:经济林培育、旅游开发村里一直在做,今后也将常抓不懈,此外,还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抓。一方面是组建村里的“建筑队”。精选有出外务工意愿的青壮年村民,由村委会出资到相关培训机构进行技能及安全生产培训,成立正规的“柿树行村建筑队”。另一方面是适度增加养殖业。一是坚持鼓励扶持大户,带动中、小户发展的原则,加快畜牧小区建设,发展生态猪养殖;二是以现有柴鸡养殖为依托,着力打造柴鸡养殖片,扩大柴鸡养殖面积,今后要在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等方面对村民进行启发诱导;三是成立种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等优质协调服务,发挥技术指导和引导作用,开拓和培育好市场,解决好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的后顾之忧。

杨海彬:村党支部书记

问:咱这脚下的水泥路是新修的吧?

答:是啊,“要想富先修路”这话不错,若没有路,村民走不出去,山果走不出去,外边的人进不来,信息也进不来。这些年我们村里上下齐心,靠着政府的支持,我们村里基本通了3米宽柏油路,我们脚下的路是新修的5米宽的水泥路,过去3年修了有1800多米。

问:路修好了,对于“要想富”,您有什么规划?

答:主要有两个方面吧:一是发展林地经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壮大杏、桃、李、柿、梨等种植,实现产、供、销、深加工一条龙;二是发展旅游业,加大旅游开发,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宾馆和农家乐、旅游景点观光等等。

问:这样的定位,村里有什么优势呢?

答:村里的核桃林和杏林都已经初成规模,由大学生村官赵君宝执笔的《山区千亩优质高效小杂果、林地中草药示范园富民工程》项目荣获2009年新郑市“小星火”二等奖;在去黑龙潭的路上有一个从明朝就有的幽盛寺,现已招商改扩建,总投资1500万元,已经动工建设了,将来还要依托幽盛寺修建国学堂、文武学校,吸引更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总之啊,这里地方大、开发空间大,我们有信心!

魏富安:村委会主任

问:都说咱村有个“银行”,这是怎么回事?

答:你们看看我身后的这一大片杏树、核桃树,这就是村民们白手起家、辛辛苦苦办起的“银行”。这些果林能让村里每年增加近百万的存款,它的全名是“柿树行绿色银行”。村民们年年从这里“提钱”,而且是一年更比一年多。

问:那为什么叫你“银行行长”呢?

答:多谢乡亲们的信任啊,其实我现在就是给大家“理好财”,和乡亲们一起经营好村里的果林。这片果林的第一批树,是我30年前栽的,后来当我确定栽树确实能带来比种地多得多的效益时,我就动员村民们“入股”,于是就有了我们这片永远不会倒闭的“绿色银行”。

问:当时是怎么想到要种植果林呢?

答:当时对村里的发展确实想了很多,后来确定了一点,就是要想消除贫困、走向富裕,就必须结束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而根据村里的实际,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是唯一选择。

问:能谈一下下一步的打算吗?

答:在爱护环境、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让山里的土地给乡亲们创造更大的效益,现在村里已经成立了林果合作社,以此为依托,大家抱团发展,良性发展,早日把“产、供、销、深加工一条龙”的路子走好走顺。

问:听说您年前作为大学生村官代表去北京培训了,有什么收获?

答:那是去年11月22日至28日,作为河南省3个大学生村官代表之一,我有幸参加了由中组部、农业部在北京房山区韩村河山庄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们作了交流。

作为一名村官,身上寄托的不仅是组织部门的关心和群众的寄托,更有自己的一份追求,一个信念,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农村是一本书,农民则是书上的字。读懂了一个个的农民,也就读懂了农村。做村官,就要做“永久牌村官”,绝不做“飞鸽牌村官”。

问:您来之后大力提倡核桃种植,为什么?

答:如何让群众敢于致富、乐于致富,是我一到村里就开始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方面分析和近半年的调研、考察,我发现山上土质特殊,山区气候有天然的优势,非常适宜核桃种植,我就把眼光放在了营养价值高、能存放,而且收入可观的核桃种植上。之前村里种的有山楂,但山楂市场不好打开,也不易储存。后来种油桃,观赏性可以,但效益不行,核桃就不一样了,不管干的还是湿的,它都能卖,而且便于储存,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核桃卖起来“腿长”,就是销售期较长,全年都能卖。

王炎臣:多年老村医

问:您在村里行医多少年了?

答:有三十多个年头哩。

问:您的卫生所是您自己盖的吗?

答:不是。卫生所是村里出的地皮,政府出钱、出人盖的。

问:有了卫生所之后,和以前的工作有什么不同吗?

答:现在好多了,有固定诊疗场所,大家交通也方便,每天我来坐诊就可以了。偶尔病人不方便了我就赶过去,以前可是骑着车全村跑,每逢打疫苗,我就从早忙到晚,挨家挨户跑。而且我的联系方式多年来从没变过,方便大家的联系。托好政策的福,现在大家都有了健康档案,看病还有合作医疗报销,这才是最大的不同啊。

问:山里条件艰苦,这三十多年您是怎么走过来的?

答:呵呵,没啥,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那就是要为村民服务。从“赤脚医生”开始,到不断自学进修,到现在有了固定的诊所,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我心里就很满足了。

问:您对柿树行村的未来有怎样的期望?

答:俺们这儿,各家各户都住得非常分散,希望能够进行新农村改造吧,大家集中居住,这也是大多数村民的愿望。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