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公共文化发展成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公共文化发展成果
——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综述
社区书屋给居民带来精神食粮。
郑州图书馆新馆效果图。
我市积极开展送舞台艺术进社区活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去年我市免费演出戏曲(剧)1000场、电影27024场。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公共文化发展成果

早上7时,天气不错,省会中心城区政通路上的升龙广场,72岁的葛大爷身后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多,退休后舞着太极剑强身的葛大爷,愣是被大伙儿拥在了前排,当起了教练。到了周末晚上,葛大爷练功的广场有时候会扯起一张大银幕,他就提溜一个小马扎,早早地坐在前排看上一场免费的电影。

能在家门口乐呵的,不止是省城里的市民。

还不满14岁的姚远,已经是中牟县刘集镇姚湾新村锣鼓曲艺队的“老演员”了。一到周末天气好的时候,她和两个搭档就会在村小学旁边的文化大院集合,排练富有南阳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春节文化巡游的时候,姚远和村里的“社火队”一起上阵,可是在省会大出风头。

同样是在周末,在管城区航海东路做茶叶生意的曹国霞,会跑到映月路社区的电子阅览室里,和福建老家的儿子视频聊天;儿子下线之后,她却经常“赖”在电子阅览室里不走,用刚刚学会的电脑知识,给自己的茶叶找新的销路。而每年暑假,已经免费开放8年的郑州博物馆,是曹国霞最喜欢带儿子去的地方。

能让郑州老百姓乐呵的,可不止这些。

2007年~2012年,郑州市连续6年将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理的实事工程,不断加大投入,优先建设关系民生的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2011年7月,郑州市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31个创建城市之一之后,借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东风,越来越多的郑州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免费文化服务,过得更舒坦了。

荣膺全国首批 做好中部示范

总体创建目标预计年底完成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提供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服务。通俗地讲,就是政府出钱、相关文化机构免费提供、老百姓免费享受的文化服务。”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办公室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宪敏告诉记者,“提供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音乐厅、文化站等,主要内容是看书、看报、看电影、看演出、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

2011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目的是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文化部、财政部的创建通知正式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成立了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高标准完成了申报材料。”李宪敏说,我市能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与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分不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大文化的重中之重来抓,2007年~2011年,连续5年将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理的实事工程,不断加大投入,优先建设关系民生的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推进。

2011年7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评审会议上,经过市领导陈述、答辩、专家投票等环节,我市被15位专家投票一致通过,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31个创建城市之一,也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示范区的创建周期为两年,2013年上半年将进行达标验收,今年是我市创建工作的攻坚之年、决战之年。按照规划,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大块。其中,包括郑州在内的中部地区创建标准涵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等方面,几乎涵盖到群众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制定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市和县级图书馆设置率100%,市、县级图书馆、文化馆100%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80%的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80%的行政村(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中心),其中60%建设面积达标(100平方米以上),每个文化活动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图书馆、文化馆(站)100%实现免费开放并落实经费;2012年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高于本省(市、区)平均水平……郑州要力争今年年底达标,必须具备这8项前置条件,标准如此之高、要求如此之严,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郑州准备得怎么样了?李宪敏介绍说,中部地区创建验收标准的六大部分29项90个指标,我市目前已大部分完成,总体创建目标预计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

加大财政投入 破解发展难题

动员全市之力做好创建工作

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入选首批示范区后,市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落实文化部、财政部要求,进一步完善创建规划,成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建办公室,建立创建工作机制,并及时召开工作动员大会,进行全面安排部署,举全市之力,集思广益,完善措施,全面扎实推进我市的示范区创建工作。”李宪敏介绍说,为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全力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我市迅速制定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各县(市、区)政府也都参照制定了各自的创建规划、宣传方案和制度设计研究方案,明确了全市创建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创建期限、步骤等关键要素。

据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办公室副主任、市财政局副局长石歆介绍,为支持创建,市财政将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主要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维护、设备购置、图书更新、免费开放补贴和组织公共文化活动等。各县(市)区财政也都设立了500万~1500万元不等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设施维护和活动开展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正常运转,保证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

在3月15日我市召开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推进会上,副市长刘东强调,创建工作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务必举全市之力抓紧抓好,实实在在给人民群众带来文化实惠,使群众能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各县(市)区政府作为创建示范区的责任主体,责任重大,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机遇,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积极性,严格对照创建标准来开展工作。

刘东还指出,创建示范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宣传动员,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让百姓了解创建示范区的意义何在,并吸引更多百姓参与到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来。

制度设计研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之一,我市承担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重大课题研究。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市依托郑州大学成立课题研究团队,围绕 “当前公共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研究”等课题,展开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形成研究报告5万多字。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也要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开展多领域宽视角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河南省乃至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用两年时间(2011~2012年)全面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中部地区标准。到2012年年底,基本建成设施网络覆盖城乡、服务供给高效便捷、组织支撑坚强牢固、保障措施持续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独具特色、辐射力强的公共文化服务郑州模式,在全省发挥示范作用。

——《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

紧扣创建目标 突出中原特色

市民免费享受文化饕餮盛宴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我市结合实际情况,紧扣创建目标,紧抓几项重点公共文化工作,目前我市的这些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明显成绩。

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郑州图书馆、郑州市群艺馆、郑州市博物馆均为国家一级馆,郑州市青少年宫为“全国先进青少年宫”,市本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部达标;12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除登封市正按国家一级馆建设外,其他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全市114个乡镇(街道)都有单独设置、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并能正常对外开放;全市已建成村文化大院2000个,覆盖率88%,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12个,覆盖率83%。

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已于去年年底完成,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办公室副主任、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吴玉琦介绍说,目前,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已实现了零门槛进入,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全面提高。主管文化惠民工程的吴玉琦告诉记者,每年3月至年底,在全市广泛开展的“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活动,城乡联动,月月有特色、周周有活动,已成为我市群文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连续举办多年的社区文化活动月、社区文化活动周活动,繁荣了社区文化。从2009年开始举办的“戏曲周末大舞台”,每周五、周六固定免费为市民演出戏曲等文艺节目,深受群众的喜爱。此外,“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大力推进。按照文化部“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建设要求,我市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建立标准化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目前全市已建成2000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建改建了3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2012年,市政府又将新建300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列入了为民办十大实事项目。今年年底前,将实现市、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农民工文化工作全面铺开。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在经费保障和资源配置上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不仅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年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全市群艺馆、文化馆设立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艺术辅导培训室,而且全市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全部就近、便捷地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同时,由省市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定期在市内各大广场举办文艺专场演出,夜场电影放映等,供农民工免费欣赏,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

建设一批公共文化重点设施。抓好郑州图书馆新馆续建工程建设,2012年建成向市民开放;规划启动郑州广播电视中心二期工程;全力推进郑州博物馆新馆建设;积极推进郑州世界客属文化博物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新馆建设;对市区7家影院和县级有条件的影院进行数字化建设。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对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实施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

年底前力争实现设施建设全覆盖:乡镇(街道)100%建成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都建有室内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完成 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任务的基础上,实施20户以下自然村户户通广播电视,提高广播电视自然村的入户率;实现每个行政村和社区每月放映1场电影;“农家书屋”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每个书屋拥有1500册以上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载体。”李宪敏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参与下,郑州一定能做好创建工作,为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记者 秦 华 张乔普 文 李 焱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