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2
24
《正科级干部》
我的故乡
送狗上门
白龙王庙
母亲的炸莲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12

杜甫若似梦游一般,再次来到曲江池畔。

夜深,待赞公寻来之时,杜甫已被深秋的霜露打湿。回到大云寺禅房,杜甫借着火光,写下“不做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赞公读诗,亦是心中悲叹:“子美以生命为赌注,不与黎民为难,然其妻子何辜而受连累?”遂心中暗想,“老衲与当朝御史大夫房琯有旧,待明日暗托于他,再为子美寻下活路。我佛慈悲,焉能使其名垂千古,而枯槁当年?”

得赞公暗中相助周旋,未几,杜甫由河西尉调转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此职乃掌管兵甲、仪仗之闲职。为家人生活所计,自嘲“老夫怕驱走,率府且逍遥”,杜甫只好前去任职。

以杜甫之大才而做此小吏,焉能顺心?况此职乃太子府主管兵器仪仗仓库之小吏,焉能施展胸中抱负?故而,常有懈怠。任职未几,杜甫‘愚且直’之性,使同僚不悦。遂向长官告假,回乡探亲。

杜甫的家曾在窑湾、曾在东都洛阳、曾在偃师首阳山下陆浑山庄;杜甫的家曾在长安城西一座破旧院落,曾在杜陵桑曲……所有经过的地方只是自己生命中一个个驿站!杜甫就像天空下的一只鸟,从一个枝头跳到另一个枝头……想及此处,不由心中暗暗发下宏愿:要起屋造房,重置灶膛!要让妻子儿女居于茅舍,从此不再漂泊。实际上,杜甫已过天命,壮志难酬,早已厌倦漂泊流浪……

杜甫携带着一个强大的愿望,风餐露宿数日,终于赶回那间奉先县舍,心中无比温暖之家中。

尚未进门,却听到一阵哭声破屋而起!杜甫急忙入内探视,妻子杨氏正伏在幼子身上,放声恸哭!杜甫瞬时目中着泪,将妻子艰难揽起,方知幼子因数日断食,刚刚饿毙!杜甫顿如雷震电击,颤颤起身,呜咽喃道:“为父回来晚矣!为父无能,难养亲子也!”

邻人闻声,亦纷纷过来相劝。杜甫木然而立,悲沁骨髓。待邻人散去,已是暗夜。杜甫艰难起身,将幼子小心抱起,放在邻里送来的一张草席之上,静视良久,方才将其轻轻卷起。趁着星光,杜甫手持钁头,背负幼子,艰难地走向远处山坳。

星月无声。杜甫掩埋下幼子,而后依树独坐。坐在自己硕大而冰冷的泪滴里,隔着无法穿越的生命之墙,用心与幼子低语。

大雪纷飞,天地混沌。杜甫回至家中,回至无柴取暖之土屋陋室里,身冻神伤,心绪难平。杜甫不由怀着强烈之义愤和不平,披衣点灯,目中泣血,手持竹管,饱蘸血泪与浓墨,写下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获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第七章 身陷囹圄志不屈 麻衣朝谒丹心谱

天宝末年,杜甫于奉先家中闻安禄山反叛,虽于自己预料之中,亦不免心忧如焚。一日之内,须发皆白。匆忙安排家事,移家于白水舅父宅院,遂急急赶赴长安。杜甫回至长安右率府任上时,却是人去府空,官吏、将士皆已开往潼关御敌。杜甫报国心切,遂整行囊,佩戴锈剑,孤身欲去投军,为大云寺主持赞公所阻。

未过数日,便闻听叛军已破潼关之消息。潼关天险失守,战事逆转,长安门户顿开。

杜甫知潼关已失,放声大哭。家人寄于白水舅父家中,白水离潼关不远,恐已遭叛军袭扰。急忙于赞公处借马,骤马直趋白水。至白水家中,未待稍歇,就闻叛军已至。急忙携起家人,随逃亡百姓队伍,向西而去。

一路之上,但见烽烟四起,哭声震天,血流成河,白骨如山。再加之,天降大雨,道路泥泞难行,奔逃难民不断有人饿毙于野,杜甫心中苦不堪言。正走之中,杜甫忽见眼前一孕妇倒地,旁有小儿哭泣,心中不忍,竟将胯下之马相送孕妇,而自己与家人一起步行逃难。暮色来临,杜甫只顾招呼家人,不留心陷于路边芦苇泥沼之中,奋力而不得出。家人皆为体弱,只好于旁侧无力哭泣,祈愿同死。危难之际,杜甫表侄王砅前行之中,不见杜甫一家,拨马便回十数里,见杜甫委于泥沼之中,遂下马施救,杜甫得以解脱。如此,于连绵大雨之中,一路之上,由表侄持刀相护,杜甫一家一直走到鄜州之地同家洼,得友人孙宰热情接待,家人同住孙家院落;又知叛军直入长安而去,方惊魂稍定。

稍后,杜甫得孙宰襄助,将家小安置于鄜州城北的羌村。适逢连日暴雨,三川山洪暴发,大片农田淹没。望着眼前滔滔洪水,思着天下战乱烽火,闻听百姓震天哭声,杜甫心如刀绞,悲憾不已。遂以诗记下携家逃亡之残相,感念好友孙宰及表侄救命之恩,又切齿叛军对黎民的野蛮逐杀。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