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移动WLAN “随 行”绿城
着力加快水利发展 保障粮食稳产增产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着力加快水利发展 保障粮食稳产增产
二、全市粮食用水安全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三、奋力实现水利工作新提升

着力加快水利发展 保障粮食稳产增产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朱是西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全面启动。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率先走出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能否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真正担当起“挑大梁、走前头”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发挥好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确保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粮食不减产。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二十五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我国今年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认真总结水在解决粮食安全中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切实把水利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粮食生产中的水问题,保障粮食稳产增产,为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粮食安全保障。

一、水利保障粮食安全能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持续加大水利建设力度,有力地保障了粮食稳产增产。全市粮食总产量连续跨越50万吨、100万吨、150万吨三个台阶,自2003年以来,更是连续九年实现增长,2011年达166.7万吨。我市粮食生产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水利功不可没。

(一)水利减灾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开展水利建设,共兴建水库152座,总库容达5.54亿立方米;兴建大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22亿立方米;建成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14处,灌溉机电井4.76万眼,固定机电灌站889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94.4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7.5万亩,初步建成涵盖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保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在应对我市频发的旱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建设了一大批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带动了全市农业节水快速发展,近10年来,全市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0%,形成了5000万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2003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左右的专项资金,共建设集雨水窖7万个,有效解决了西部山区十年九旱的农业灌溉问题。从2010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进行机井升级改造,年均完成8000眼机井升级改造任务。同时,对杨桥、三刘寨等灌区,以及花园口、李村等大型泵站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和节水改造,极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提升了粮食用水调控能力。

(三)水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禁牧等封育保护措施,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以上;沿黄河大堤建起了绿色屏障,沿公路、铁路及主要河流建成多道绿色长廊,在市郊西北、西南分别形成两个10万亩的森林组团,进一步夯实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

(四)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先后修订出台《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计划用水考核管理制度》等10多项法规制度,全面实施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水资源有偿使用、计划用水指标核定及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等制度。在广大灌区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二、全市粮食用水安全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尽管在解决水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多地少、水旱灾害频繁是我市的基本水情,灾害影响大、高度依赖灌溉是我市粮食生产的重要特点。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灌溉和水利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我市水利现状与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影响粮食生产用水安全。郑州市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78立方米,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2,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属于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从降水情况看,郑州市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六成;年际降水量变化大,最大降水量与最小降水量相差2倍左右,特殊的降水条件使郑州市水旱灾害频繁,且以旱为主。同时,郑州市现有灌溉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化失修严重,导致粮食用水调控能力不足,灌溉水的利用率仅有58%左右。二是用水需求总量增加,用水矛盾加剧,加重了粮食生产用水的短缺程度。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郑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市用水总量不断增加,新增的供水能力基本用于工业和城市,且部分原来农业灌溉水源也转移给工业和城市,加重了粮食生产用水的短缺程度。三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影响粮食的可持续生产。粮食生产的挑战还来自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态与环境。目前,全市尚有1844.8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河道断流、污染、淤积等问题同时存在。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的可持续生产。

三、奋力实现水利工作新提升

综合分析,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多因素中,目前最为薄弱、制约最大、最需要加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利基础保障作用。因此,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郑州市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站在事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的高度,站在事关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切实把“重水、惜水、护水、管水”工作做实做好,努力推动全市水利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奠定坚实基础。概括来讲,加快水利发展、保障粮食安全,要抓住“六个重点”,实现“六个提升”。

(一)以综合规划为重点,全面实现治水理念新提升。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水问题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通过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农业节水规划、灌区改造规划等,统筹规划好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统筹规划好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统筹规划好水保护、水循环、水安全。同时,充分发挥规划的刚性引导作用,在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全市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全面实现农业水利基础建设新提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中之重,必须着力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一是按照《郑州市农田灌溉机井升级改造规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3.2万眼机井升级改造任务,进一步扩大改善井灌面积。二是认真总结推广技术成熟、效益明显、农民接受的节水灌溉方式,加快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以上。三是大力推进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四是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抓好全市大中小型灌区和引黄泵站改造工作,着力恢复和提高灌溉能力,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灌区骨干工程配套完好率和灌溉达标率都达到95%。

(三)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全面实现水利保障能力新提升。郑州市属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始终是一项事关粮食安全的重大建设任务。一是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同时,做好新建水库前期工作,分批开工建设。二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十二五”期间,完成列入远期规划的黄河流域4条中小河流和淮河流域14条中小河流的22个综合治理项目建设;2012年底以前,全面完成列入近期规划的中牟丈八沟等10个项目建设。三是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健全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体系和服务组织,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加大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力度。

(四)以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实现水资源调控能力新提升。坚持把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作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把河流湖库水系连通作为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途径,不断提升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一是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配套工程建设,确保2014年汛后通水目标如期实现,努力构建南水北调和沿黄沿线“一纵一横”的供水体系,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稳步推进大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提高资源性缺水地区供水能力。二是加快引黄调蓄工程建设。新建一批调蓄工程,进一步加大非灌溉季节引水量。 “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7个引黄调蓄工程。三是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做好全市抗旱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

(五)以水土保持和水生态治理保护为重点,全面实现水环境质量新提升。坚持工程措施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原则,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一是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以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为重点,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十二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确保完成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加大水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湿地林地保护,抓好城区水生态、农村水环境整治以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三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重点河流和水库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着力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清水走廊、生态走廊。四是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和保护力度。制定地下水压采计划,加大地下水压采力度,同时采取地下水回灌等措施,逐步实现采补平衡。

(六)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点,全面实现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提升。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并充分发挥红线的约束调节作用,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一是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定郑州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年度评估指标,建立覆盖市、县两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二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覆盖各县(市、区)、各行业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构建节水型农业、工业、生活服务业,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三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按照水功能区达标目标,确立纳污红线,制定纳污总量控制指标,逐步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率和限制排污总量双控制。四是加大节约保护水资源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要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节约水,保护水,爱护水”的良好风尚。

关注水,就是关注民生,就是关注未来。解决我市的水资源问题,保障粮食稳产增产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不断探索。借此呼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全社会水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为我市粮食稳产增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