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困局》
董其昌的书画真迹少
江山如此多娇(国画) 王商由
不朽的生命
向往自然
书法 马青云
用好奇的眼神看世界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向往自然

刘 军

这世界最美的建筑莫过于自然了,那是天地灵气的结晶。高山雪海,绝壁孤松,碧水沧浪,霞光轻云,甚至是一株小草颤颤巍巍的身子,都是那么地迷人。

很小的时候,曾对地理科学一度倾心,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世界的大小,也不懂太多的风景,但地理书上的一些简单介绍就够让我迷醉了。常模模糊糊地幻想,长大后要是能当个地质家,该有多好,可以踏遍大江南北,可以尽赏流光行云。

其实,这个虚妄的想法到现在也没有褪尽,这两年,中科院组织了很多次科考,每一次都会成为我饶有兴趣关注的内容。我在看电视的时候,不大去关心某次科考的结果,而是对图片和画面的闪现倍加小心,从西藏的大峡谷到丝路古城附近的胡扬林,从三江源到广西的天然洞穴,从抚仙湖到藏北无人区,让我这个深居城市的人也可以领略到那些隐藏很深的景观,并且每一个画面的流逝都会悄悄将我内心牵动,虽然我一向讨厌现代传媒,但就这点来说,应当感谢它。

对自然风景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电视节目的挑选。有一次和老师谈话,他说除了电视上的风景图片之类会紧紧盯住外,其他节目,他都是避而不见的,我没他那么绝对,但亦有所同感。有一阶段,周二晚11点有一固定节目,叫做《环保记事》,成为我的钟爱,还有《电视诗歌散文》节目,那上面的诗意画面,每一点滴都会穿透我的灵魂,使我在战栗中不能自已。

人文景观当然也很美丽,但大多是给人带来道德上的美感,与自然的东西不能等而齐之,自然的美感在于韵味,在于美不胜收,也就是晚唐司空图所言:梅止于酸,盐止于咸,而美在酸咸之外。《世说》有一典故亦持其雅意,“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鸣自来亲人。’”今年五一,去了一趟太行,走在山荫道上,其时山高路险,草树连云,林间风来,清芬可掬,被大自然这么近地牵着手,我的心鼓鼓直跳!梅花疏影暗香来,如果我们是梅花疏影,那么大自然的美则就是那暗香了。

我出身乡野,童年的生活常环绕着大自然的身影,早晨打开门,不是举头望明月,而是举头可见南山、田野、山川、小溪,像时间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身体,映照我成长的岁月,使我的生活叠映着自然的气息,春日的蝶戏,夏季的蛙声,秋日的庄稼,冬天的冰凌,都会将我小小的目光牵引。这样,我的亲切自然的性情便在无意间形成,虽然在当时并不明了,但当我一旦离开,踏入城市,记忆就由此刻骨铭心,几乎每个夜晚都会有“数声清溪入梦来”的情景。

上古时期,因大自然丰厚的赐予,以及华夏各地瑰丽的风光,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热爱大自然的文化性格,美学上以追求与自然和谐为目的,哲学上以天人合一为终极。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苏子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自然的吟唱构成了古代文化最强的声部,自然诗人之多,是颇令人自豪的,即使是现在,许多像我这样的中国孩子也都是在自然的牧歌的浸泡中渐渐成长的,从“床前明月光”到“清泉石上流”,从“月出皎兮”到“秋水共长天一色”,从诗到文到词,自然的歌声不时拥到我们的窗前,供我们触摸。“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生命本来就是朝向自然的,无论身在哪里,心中的桃花源之梦是永不会散尽的,听不见小河流淌的声音,看不见深谷幽兰之落花无言,听风听雨,拥雪入眠,也一样荡起灵魂的悸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