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上一版3
腐败分子
秘入外籍逃惩罚
媒体不应成为社会戾气的催化剂
我国收入差距正迎来缩小的拐点
如何防止物价坐上“过山车”?
科学布局“三化”协调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媒体不应成为社会戾气的催化剂

媒体作为传播舆论的重要工具,是反映社情民意、表达各方意愿的重要载体,其社会功能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问题也日渐凸显,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因媒体的介入与推动而造成了公众的“围观”,最终促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对促进社会健康良性发展功不可没。但媒体自身也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如一味地迎合所谓“民粹心理”,尤其是对“官、富”等问题感情宣泄过多,客观上助推了社会戾气,成了社会戾气的催化剂。何以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首先,媒体工作者也是人,难免带有个人的喜怒好恶和价值判断。一些社会热议的话题如贪污腐败、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贫富差距等也必将深入其心其脑,责任的驱使或让他有正义的担当,一遇新闻事件,血脉贲张,以价值的判断取代了事实判断,在话语权优先与强势的情况下,先入为主,过早定性,过分渲染了“官、民”的对立、 “强、弱”的分野,在看似正义、疾恶如仇的语境下,只及一点,不及其余。

二是聚焦的事件报道有所偏差,新闻事件应抓住事情发生的关键,所谓“事实神圣,评论自由”。但有些媒体却往往本末倒置,将细节放大,将主干缩水,过分关注事件发生的人及背景,尤其是富人、官员、名人、明星等,开什么车、挎什么包、穿什么衣等,以吸引人们的眼球,更有猎奇者的“好事”心态,迎合了一些所谓“公众人物”尤其是演艺明星的热炒心理(希望被媒体关注,热炒自己),借机上位,管他众人如何评说,反正造势出名最为重要,不排除媒体与明星经纪人达成默契,合作共赢的运作模式。但如此这般的炒来炒去,民众由关心、关注到最后“审美疲劳”,直至木然相对,久而久之,他们关心参与的热情越来越冷漠,扩及其他社会事物,也不由得由此而产生联想,认为不关己事,或不发表意见。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改革付出巨大利益牺牲的底层弱势群体没有分享到利益回报,生活状况甚忧,民生话题沉重,而改变这一困局不可一蹴而就。因此,他们有怨言、怨气,需要发泄一下,这可以理解,也值得同情。但作为媒体宣传,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是化解怨气还是纵容怨气,出发点不一样,社会效果必然不同。一味地发泄怨气,就容易最终形成社会戾气,愤世嫉俗、心绪难平、苛责过多,于人于己都不利,加上媒体对某些事件中“官民矛盾”、“贫富对立”等有意或无意的“渲染”,更加助长了这种乖戾之气,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有害。

综上所述,越是改革的攻坚期,也越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审慎对待,有所为有所不为。媒体也应该好好反思反思了,是成为社会戾气的催化剂,还是成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杨文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