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卫生健康 上一版3
“吃”掉癌症
强医惠民写华章
“膝关节病” 千万不能忍
理性求瘦 塑形有度
永远瞄准下一个目标
医患互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永远瞄准下一个目标
一位白衣天使的追求

张智风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

本报记者 周 娟 通讯员 陈锦屏

眼前的张智风,看起来有些娇小、柔弱,但干起工作来,却始终百折不回。从医20多年来,她不断地为自己制定新的目标,不停地跨越、创新。她在郑州地区最早开展鼾症手术及综合治疗,也在全市第一个开展鼻内窥镜手术。2008年,她又在省内率先开展鼻内窥镜下摘除脑垂体瘤手术,如今,她又瞄准了耳纤维外科,准备向更新的领域进军。

思考 是不断进取的秘诀

一位34岁的病人整整流了30年清水鼻涕,并且每隔2~3年就要发生一次脑膜炎。这引起了张智风的关注,一个成年人,为何频繁发生脑膜炎?这两个症状又有什么关联呢?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病人的一句话,引起她的警惕。原来,30年前,病人的左眉心曾不小心被锅铲扎了进去。当时,乡卫生院给他缝合了外伤,但从此留下了病根。张智风想到,祸根可能起于锅铲。果然,CT检查发现,病人颅骨上有大拇指甲般大小的穿孔。就是这个穿孔,使脑组织与外界相通,流出脑脊液,并经常造成感染,发生脑膜炎。张智风用内窥镜为他做了修复手术,彻底治愈了病人的痼疾。

成功 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51岁的刘先生被诊断为脑垂体瘤。瘤子很大,压迫着视神经,紧靠着动脉血管,并破坏了周围的颅骨。张智风在鼻内镜下为病人摘除了肿瘤,手术仅用了一个半小时,术后一周,病人就出了院。

成功不是偶然的,在这之前,张智风每天下班后,都会留在病房,研究解剖结构;节假日,她总是到医学院校解剖室反复研究,掌握局部解剖。这些年来,她已做了上千例内窥镜手术,为成功实施垂体手术奠定了基础。

细心 时刻记挂病人安危

作为一名医生,张智风脑子里时刻想的是病人的安危,她的胸卡后边,备着一把小刀片。她说,刀片虽小,但关键时刻能派上大用场。备个刀片,是张智风在一次抢救病人时受到的启发。有一天她值夜班,半夜来了一位20多岁的急性会咽炎病人,小伙子呼吸困难,脸憋得青紫,眼看就要窒息。她拿了一把手术刀,快速切开病人的环甲膜,病人得救了。从此,张智风要求全科医生都备一个小刀片,随时处理意外情况。

去年一年,包括星期天、节假日在内,张智风仅仅休息了4天。尽管工作繁忙,她还是尽可能地挤出时间,自费外出学习。正是这种可贵的学习精神,使她能带领全科人员始终瞄准新的目标,不断前进。

马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

本报记者 赵 佳

他是一名年仅34岁的副教授,郑州市科技创新骨干人才,河南省2011年度十佳科技创新专业技术人才。每天,他不知疲倦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内救治深受癌症折磨的肿瘤患者,没有休息过周六和周日,他竭尽全力地减轻每一位患者的痛苦,帮助患者与癌症作斗争。

救死扶伤 悉心诊治肿瘤患者

癌症患者不仅遭受身体方面的痛苦,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甚至有些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马望非常注重患者心理疏导,他的细心照顾使患者再次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张某患淋巴瘤住院,化疗效果很好,但张某家境贫寒,无奈只得准备出院回家。马望得知后,立即到银行取了3000元,帮他完成治疗。闫老先生患胰腺癌疼痛难忍,马望根据癌痛三阶梯止痛原则,悉心为其治疗,老先生不仅远离了疼痛的折磨,病情也得到显著缓解,闫老先生高兴地为马望写了一首长诗。

每年经马望诊治的患者多达五六百名,他总是耐心地回答患者的问题。他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如果自己此刻是病人,想得到医生怎样的服务”。许多已经康复的患者或家属到了郑州总要来看看他们的马大夫。他的辛勤工作也得到了肯定,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三育人”先进个人。

奉献爱心 热心帮助艾滋病人

我省上蔡县有多个村艾滋病发生率极高,马望主动报名参加了驻艾滋病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队。2009年,马望来到上蔡县丁楼村,他和另外两名队友一起,吃住在村,帮助村里建立了全部患者的电子资料,同时还四处奔走联系,为全村48户孤儿都找到了资助单位。

马望还多次在村里和上蔡县进行义诊,一位患者刚在县医院确诊为淋巴瘤,心情悲观,在他的诊断和劝解下,患者才有了治疗的决心。一位肝癌患者,在当地治疗过程中肿块不断增大,已经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他告诉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对肝癌效果不错,患者终于又有了治疗的信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