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原之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国速冻食品第一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速冻食品第一人
——中原之子系列人物之陈泽民
陈泽民在荣誉室里看着过去的历史照片,心里感慨万千。
虽说已经退下来,他还会时常到车间去关心产品质量。

本报记者 袁 勇 陈 锋 赵文静 文 杨 光 图

引言

中国速冻食品第一人,首先是时间上的“第一”,他研制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第一个速冻粽子。

中国速冻食品第一人,更是实力和责任上的“第一”,从最初“做一块新的蛋糕自己独享”到“开辟一片蓝海与大家分享”,陈泽民和他掌舵的三全食品用创新和实力领跑着郑州的速冻企业群,推动着速冻产业不断拓展升级。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创新创造了一种资源”。依靠创新,陈泽民和三全食品不仅创造了一个产业,更从一定意义上丰富着国人的厨房,助推着河南这个农业大省的产业化进程,也为郑州赢取了“速冻食品制造基地”的美誉。

相较于其他百亿千亿企业,三全食品的规模并不能让人望其项背,但于全国于河南于郑州,陈泽民和三全食品的地位和效应却是不易替代的。

聆听陈泽民的传奇故事,对我们领悟一个企业领跑行业的责任担当和现实实践,应该有所补益。

早年漂泊砥砺坚韧性格

四月阳光明媚,刚从外地赶回郑州的陈泽民,电话通知我们“采访就定在今天。”

虽然已经69岁,一路劳顿,陈泽民仍不减“老帅”眉宇间的飒飒英气。如约来到办公室,陈老先生坐在沙发上,挥手招呼我们坐过去。

道听陈泽民,“江湖”上多是关于他胆识、魄力、神奇经历的传说。走近陈泽民,感受最真切的却是荣耀和光环背后的那份执著、坚韧与率真。

甫一落座,老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话匣子,从他与郑州结下的不解之缘开始道来,徐徐掀开人生藏卷。

陈泽民出生于山城重庆,自小跟从父亲过着随军生活,辗转各地。1951年,父亲被派往郑州参与筹建军事学校,9岁的陈泽民由南京来到郑州。

“当时的郑州还很小,到处都是小平房、土路和庄稼地,到郑州后我先在王李寨小学,后转到郑州解放路第一小学。每天天不亮,就提着油灯沿着一条窄窄的土路去学校。”讲起孩童时的点滴记忆,陈老眼睛里闪耀着光芒。当时,随军家属都是一个桌上吃饭,吃得慢了就没饭吃,他也因此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陈泽民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到街上、戏院等公共场所捡烟头、拾废品。

“捡到烟头后把纸剥掉,烟丝一点一点存起来,积攒多了卖掉,拿到的分分毛毛都交给老师。虽然只是小学生,但我们觉得通过自己的双手也能创造财富,也能支援国家大事。”陈泽民回忆道,为了捡烟头,被踩到手是常有的事儿。这些往事在他幼小的心灵孕育出一种思想:一个人的目标可以很远大,但都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陈泽民酷爱无线电,这一爱好让他在今后的发展特别是创办企业中受益匪浅。在班里任无线电小组组长的他,广泛阅读无线电报纸杂志等,刻苦钻研无线电知识,从矿石收音机到真空管收音机,再到后来的半导体收音机和录音机、电视机,他都能组装和维修。利用理发推子的原理,他帮助农民制作了收割机模型,初三做的电子管收音机还作为全国勤工俭学成果送到北京展览。生活的磨砺,让陈泽民早早萌生了自己动手创造财富的意识。他自学了理发,周末背着书包带上理发工具,走村串户给农民理发。理一次头5分钱,一天下来也能挣个几毛钱,帮助父母补贴家用。

1961年,陈泽民考入郑州医专,后又转到豫北医专(现新乡医学院)。1965年毕业时,正赶着上山下乡的火热年代,陈泽民响应号召,自告奋勇到四川深山老林支援三线建设,这一干就是15年。

三线建设条件艰苦,一切都靠自己动手。修路、盖“干打垒”(指把黏土拍成大块像砖头一样的东西,然后垒起来的简陋住房),画图纸、组织筹建战备医院,陈泽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在一片荒芜中战天斗地。医院建起来后,他又挑起了外科主任的担子。

时隔数十载,陈泽民不无感慨:正是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磨炼出他勤动脑、好动手的创新精神,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性格,让他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后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只要想想那段经历,就觉得眼前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冷饮摊“磨”出第一粒速冻汤圆

1979年,陈泽民重回郑州,在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该院当时有一台价值几十万元的大型X光机被水淹坏,陈泽民舍不得报废,硬是凭着一股钻劲,凭着自己的无线电和医学知识,熬了几个月把它修理好了。

1984年,陈泽民被调到市第二人民医院任副院长。由于工作关系,陈泽民有机会到广州、上海出差,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沿海那么多人富裕起来,他也开始琢磨自己能做点什么。

1989年,向邻居借了15000元钱,陈泽民和爱人办起了卖冰激凌的冷饮部,仅仅3个月就还清了本钱。第二年,陈泽民用自制设备推出了第一批夹心冰淇淋,生意异常火爆。而此时的陈泽民,却开始琢磨另一个问题:冰淇淋是热天经济,冬天怎么办,十几名工人干什么?

在四川三线时,陈泽民和爱人向当地人学会了做汤圆、米花糖等传统食品。回郑州后,夫妻俩逢年过节也都做些汤圆给亲戚、朋友尝鲜。品尝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都感叹要是能储存起来就更好了。另一个偶然机会,陈泽民出差到哈尔滨,见当地人把吃不完的饺子放到冰天雪地里冷冻,陈泽民突发奇想:饺子能冻,汤圆也应该能冻。如果把自己做的汤圆冷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肯定会受欢迎。

就这样,陈泽民把一个天南一个海北的东西扯到一块,速冻汤圆的创意由此产生。或许连陈泽民自己都没想到,这个不经意间的创意,对中国乃至世界华人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1990年,陈泽民用从四川带回来的石磨和自己研制的设备,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结束了中国没有速冻食品的历史。

成功的大门开启一半,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自己的产品?每天下班,陈泽民就蹬着三轮车,拉着燃气灶和锅碗瓢盆,沿街煮汤圆让人品尝。他曾经把速冻汤圆拉到副食品店和商场,死缠硬磨让负责人品尝,争取到了进两箱试销的机会。第二天,这些人就要求陈泽民长期大量供货。

电视剧《凌汤圆》当时正在热播,陈泽民立即给自己的速冻汤圆起名为“凌汤圆”,并在第一时间注册申请了“凌”商标。

搭上电视剧的顺风车,陈泽民的汤圆开始为更多的人所熟悉、所接受、所追捧。

1995年,一句“三全凌汤圆,味美香甜甜”通过央视响遍全国,陈泽民的“凌汤圆”也由此“滚”遍大江南北。

小汤圆“滚”出速冻大产业

改革开放点燃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曙光,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1992年,伴随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春风,年近50的陈泽民毅然辞职“下海”,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开辟的新事业。感恩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富民强国好政策,他把公司和产品命名为“三全”。

随着产品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迅速打开,陈泽民又开始琢磨怎么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当时一套进口的速冻设备需要1000多万元,国产的也得100多万元,陈泽民就自己买材料,自己设计制造大型速冻隧道。1993年,三全建起了国内第一条速冻汤圆生产线,正式步入工业化生产的轨道。当年,三全的日产量就达到30吨。

小小汤圆开创了中国速冻食品市场。1995年前后,全国出现了大量仿制“三全凌汤圆”的企业,仅郑州市生产速冻汤圆的厂家一下子就涌现出近40家。

“速冻食品是个技术门槛很低的行业,专利官司打不胜打,耗费精力且得不偿失。”陈泽民后来想通了,国内速冻食品需求极大,仅靠自己的企业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周边企业不但能补充市场需求,还能让大家记住“买速冻就到郑州去”,“大家一起才能把郑州的速冻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影响。”

下定决心的陈泽民主动当起了“带头大哥”,他把大大小小几十家速冻企业负责人叫到一起,成立郑州市冷冻食品业商会,大家一起商量产业发展大计。郑州速冻产业开始迈上以创新为内驱力的健康有序发展之路。

此后的风雨20载,陈泽民始终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目前,三全在科技创新上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约占销售收入的4%~5%,新品转化率达90%。三全设有行业内唯一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近年来,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开发新产品400多项;企业构建了密集的高效营销网络,每个新产品在7天之内就可以遍布全国各地的终端市场;在行业中率先取得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北美、澳洲、欧洲、亚洲;三全还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是速冻食品行业内唯一一家既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又取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

“创新是三全的生命种子,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回望企业20年的发展之路,陈泽民对创新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第一个速冻粽子、第一个速冻食品广告、第一条大规模速冻水饺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第一个速冻饺子国家标准……如今,三全在全国建立5个生产基地,拥有几十条现代化生产线及几万吨低温冷库,有着400多个品种的速冻食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27%。

业界都说,三全的成长历程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陈泽民从不冒进,也不一味追求多元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时髦。理性决策、稳健经营、不贪大求多、不盲目扩张是他的信条。作为三全的创始人,陈泽民的风格就是企业的风格。

采访中,“创新、勤勉、稳健”是陈泽民提到最多的三个词,这也正是三全的核心理念。

凭借持续创新的精神和专注专业的企业运营策略,三全食品不仅开创了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新纪元,而且始终引领着中国速冻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向。其间,郑州乃至河南的速冻食品企业经过了大浪淘沙的优胜劣汰,从最初的近40家减少到现在的不到10家,市场份额却提升到全国市场的一半以上,郑州也被公认为全国速冻食品发源地和生产基地,“速冻食品郑州造”逐渐叫响全国进而走向世界。

乘着基业迈向另一片广阔天地

“兴业富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在陈泽民带领下,三全还走出了一条兼顾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发展之路,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仅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上万人,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40万农户增收。

在生产车间,陈泽民指着忙碌的现代化生产线告诉记者,每天有2500吨的速冻食品从三全流进世界各地的商场、超市,摆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有人说,没有当年的那种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陈泽民也就没有今日的成就。然而,在陈泽民的故事里,令人瞩目的不仅仅是投射在他周围的光环,更重要的是他经营与谋略的智慧和立身与济事的哲学。

“三全式传承”被商界称为新时期河南最为成功的一次家族传承,颇具标本意义。2009年,66岁的三全食品董事长陈泽民将帅印交给长子陈南,次子陈希升任总经理。事实上,陈泽民对接班人两个儿子的培养,在多年前早已“有意为之”。自2000年6月起,长子陈南就出任三全食品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次子陈希毕业后,也在三全先后担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等工作。“十年磨一剑”,如今陈泽民功成身退,两个儿子正式走到了前台。

谈起卸任董事长后的生活,陈泽民笑称自己是老帅启新程。“企业放手让年轻人和专业团队去管理,我的主要精力放在社会职务上,静下心来搞调研,做做公益事业。”话语间流淌着陈泽民对目前企业发展的放心和满意,也洋溢着他对另外一片新天地的醉心和热爱。

陈泽民说,三全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跨越、每一个变化、每一点增长,都凝聚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中国冷冻与冷藏食品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速冻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身挑新担的陈泽民,似乎更为忙碌。近期,他一直奔波于河南、山东、安徽等几个农业大省,积极推动国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只有承担大责任,才能成就大企业、大品牌。唯有做强做大,在世界食品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最终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留下企业和个人的痕迹。”陈泽民希望未来的三全食品以弘扬中华美食、志创产业先锋、成就百年基业为拼搏方向和奋斗目标,扛起民族食品工业大旗,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食品生产企业,立志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与崭新美食理念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全球瞩目的民族品牌。

记者手记

三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因为陈老先生真实生动的传奇故事而显得有点短促,让人意犹未尽。

出生于重庆,成长在郑州,陈老对郑州这座城市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一见面,他就说:“我得先讲讲我和郑州的渊源。”

坐轮渡,搭火车,一路颠簸从南京来到郑州,爬到碧沙岗公园里的大树上摘杏子,提着油灯步沿蜿蜒土路上学,钻到戏院桌子下捡烟头……听陈老讲述往事,总绕不开“郑州”两字。谁承想,当年的小毛头,此后却用自己的创造与执著,为郑州这座城市赢来了令其他城市艳羡的鲜花和掌声。当同行采访的杨老师说自己的姑娘在德国留学,那里的超市也有产自家乡的三全汤圆时,陈泽民骄傲地说:“不仅仅在欧洲,凡是华人聚居的地方,基本上都能吃上我们的食品。”

三全档案室,拍摄于1987年的“三全冷饮部”,黑白老照片镌刻着历史的沧桑。陈老动情地说:“这就是三全食品的前身,墙上挂着的产品宣传画都是我亲手绘制的。”20多年前,他敢为人先,兴办起在当时毫不起眼的小企业,并用汗水和智慧辛勤浇灌。而今,三全食品已长成参天大树。

从一个小小的汤圆起家,到“滚”出一个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大品牌,陈泽民顶风冒雨走过了几十年的人生路。一路上的点点滴滴,陈老都倍加珍惜,其间的艰难困苦,却被陈老一笑而过。那种风雨过后见彩虹的淡定与从容,那种助推民族产业升级的执著与担当,让接触他的人潸然动情。

“郑州日报这个栏目办得好,咱郑州的媒体,就是要多写写郑州的人、郑州的事”,采访结束时的嘱托,浸透着陈泽民对郑州这座他成长、创业的城市历久弥新的爱恋。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