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烟雾弹
低保金不能成为
权力工具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 真诚更发人深省
“坑爹扶贫”背后的
“项目病”和“低保病”
“分类改革”
需厘清权力市场边界
毒胶囊事件
药监局更须向公众道歉
为政不移公仆之心
收费路节日免费体现政策善意
修正“时间就是金钱”观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分类改革”
需厘清权力市场边界

“分类改革”

需厘清权力市场边界

去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今年4月16日,在“指导意见”已经实施1年多的情况下,新华社受权发布了这个“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的公布和实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市场改革的重要一步。

这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涉及126多万个事业单位,3000多万名正式职工,以及这些单位的非正式职工和900多万名离退休人员,共计4000多万人。这样的改革,牵涉人员广,涉及权力部门多,因此,无疑是既存利益格局的一次引人关注的变动,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攻坚改革。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结果如何,是改革攻坚期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大,现有行政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张力不断加大。改革30余年来,行政体制的现状与市场化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碰撞越来越激烈。行政权力的非规范化,既不适应市场化的要求,阻碍了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同时也损害了行政权力自身。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按照权力规范化的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是约束国家行政权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必由之途。

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中国现有事业单位将在5年之内,按照行政执法、经营服务和公共服务三大类进行分类。到2020年,现有事业单位中,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将转变为企业,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事业单位将划归政府,变成政府的职能部门。这样的改革,就是把政府一直在管、正在管,但却不该管、管不好的微观事务交给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由此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这就是说,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政府在下放一部分权力的同时,也要收回一部分权力,让政府更像政府,社会更像社会,市场更像市场。

由此,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就要在以往的纵向“放权让利”的断点上,接续向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横向放权,把那些分散政府精力、人力和财力的事情,让更恰当的主体去实施。当然,与“放权”相应的,是收权。这就是把政府的权力从市场上收缩回来,让市场的“无形之手”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如此,政府的干预才能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更加显现出其效果。

社会组织不发达,其实正是近些年民生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难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政府给自己附加过多的职能,揽过太多的工作,既不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不利于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而一些单位的事权不清,“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现象,更是造成社会不公、市场信号体系紊乱的根源。“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是社会成熟、市场成熟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政府行政权力规范化的基本标志。

放权给社会,收权于市场,这样做,不是简单减人、减机构,把服务的包袱、财政的包袱甩给社会组织,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或“另起炉灶”,而是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因为转变和规范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方式,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之一。 何人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