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维权不能放弃生命孤注一掷
让消费者“成熟”不如让企业守信
学生营养餐须更多“制度供给”
文物鉴定假象环生折射出什么
15年“吃空饷”是监管的失守
公安部挂牌督办毒胶囊案
告别“以药养医” 细察“以医养医”
药品安全监管失灵必然形成集体焦虑
吴英案凸显复核程序正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吴英案凸显复核程序正义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就吴英案复核完毕,依法裁定不核准吴英死刑,将案件发回浙江省高院重审。这样的结果,多少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也让一直心系吴英命运的“围观者”松了一口气。

自2007年被逮捕以来,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亿万富姐”,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能引起国人如此持续的关注。5年多时间里,从金融界到法律界,从媒体到网民,加在吴英身上的诸多制度省思与期待,已将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推演成了事关改革的公共事件。

在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泾渭并不分明的背景下,吴英被判死刑引起争议不难理解。应该判刑但罪不至死,这几乎是法律界乃至社会上的普遍性意见。由于掺杂着投资者自身的不理智,加之金融改革的法律体系严重滞后,人们对司法机关将板子从严打在吴英身上深表同情。在这种情况下,最高院的裁决既关系到法律适用的准确与否,也蕴含着对公共舆情诉求如何回应。

一方面确认吴英案的犯罪事实和原审裁判定性准确,另一方面以被告如实供述所犯罪行及其贿赂多名公务人员的事实不核准死刑,这样的裁定体现了司法理性,传递出适用死刑的审慎态度,最终是判死缓、无期还是有期徒刑,都给浙江省高院预留了机会。

跳开案中罪与非罪、罪轻罪重的讨论,单就最高院“刀下留人”而言,吴英案意义深远。2007年1月1日最高院收回死刑复核权以来,真正进入公共视野的死刑未核准案例并不多,吴英案第一次在公开意义上彰显了死刑复核程序的正义价值,也充分印证了由最高院统一行使复核权的正确性。

人命关天,一桩看似简单的案件,只要涉及被告人被判死刑的,都应升格为重大案件。其中或是掺杂着诸多利益背景,或是存在着复杂的法律判断,或是隐含着敏感的社会信息,要确保死刑适用的依法、严格、正确、谦抑,一个独立、权威且能从更高视角来处理复杂敏感问题的司法程序必不可少,这正是我国死刑复核程序收归最高院的意图所在,也是吴英案展现给公众的死刑正义图景。

当然,对吴英不死的关注之外,那些对制度改革的期盼也不可忽视。早先温家宝总理谈及吴英案的启示之一,就是要对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和处置原则做深入研究,使民间借贷有明确的法律保障。而舆论引申的对民间资本出路等诸多问题,也需要在个案之外做出脚踏实地的努力,以防范更多的吴英式悲剧发生。 傅达林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