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牢固确立新型工业化在“三化”协调1/2012-04/25/03/2012042503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进新型工业化 三年倍增五年超越
0425十九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推进新型工业化 三年倍增五年超越
鸟瞰富士康园区。
繁忙的思念车间。
中牟工业园内,工人在组装汽车。

昨日召开的新型工业化暨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倍增五年超越”计划、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走集聚、集群、集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力发挥工业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强市,为郑州都市区建设筑牢产业支撑。

集聚集群集约

推进新型工业化

《意见》指出,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内涵与外延发展并重的方针,走集聚、集群、集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为着力点,突出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优化工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两化融合,着力构建内生动力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重点支持七大行业发展,实施十项推进工程,实现“三年倍增五年超越”目标,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强市,为郑州都市区建设筑牢产业支撑,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

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为:围绕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产业提升,实现工业经济“三年倍增五年超越”目标,加快七大重点工业行业发展,实施十项重点工程,强化五项保障措施,概述为“35715”发展战略。

结构优化目标:

行业结构逐步优化。

——到2012年,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100亿元、1200亿元和1300亿元;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11年的42.1%提高到46%。电解铝、煤电、建材、化工、钢铁、造纸等6个高耗能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11年的36.6%降低到33%。

——到2014年,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500亿元、3000亿元和220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54.4%,比2011年提高12.3个百分点。电解铝、煤电、建材、化工、钢铁、造纸等6个高耗能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11年的36.6%降低到25.6%。

——到2016年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500亿元、5000亿元和350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60.9%,比2011年提高18.8个百分点。电解铝、煤电、建材、化工、钢铁、造纸等6个高耗能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11年的36.6%降低到21.3%。

工业投资结构逐步优化。

2012年、2014年和2016年,全市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占全市工业投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0%、60%和70%。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2014年和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分别由2011年的53.7亿元提高到75亿元、160亿元和300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由2011年的0.66%分别提高到0.75%、1.0%和1.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7%、59%和60%。

工业能耗持续下降。加快淘汰钢铁、铝冶炼、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落后产能。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每年下降5%以上,完成国家、省下达目标。

加快七大行业发展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围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按照“做强、做大、做优”原则,重点支持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大战略支撑产业,新材料、生物及医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优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和品牌服装制造3大传统优势产业。

做强战略支撑产业。通过引进和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提高战略支撑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加快建设5000亿级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围绕建设5000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整合完善行业产业链。

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磨料磨具、超硬材料及制品、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新型耐火材料、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等行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兴医电设备制造业。

做优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改组、改制、改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铝工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精深化、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和链条式发展,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明确主导产业

调整优化布局

按照“集聚、集群、集约”原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按照每个县(市、区)工业主导产业不超过两个、每个产业集聚区明确1个工业主导产业的原则,对全市工业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构建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主业突出、错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东部以经开区和中牟县为主,重点建设汽车城;西部以中原区、高新区、上街区、荥阳市、巩义市等为主,规划建设郑洛工业走廊郑州西部工业区,划分若干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铝精深加工业、新材料、生物及医药、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等。

明确县(市、区)工业主导产业定位。经开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高端成套装备制造业,高新区和航空港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其他县(市、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同时加快培育1个与战略支撑产业配套的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其中:支持中牟县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巩义市重点发展铝精深加工业和新材料产业(高端新型耐材),重点支持铝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新密市发展高端新型耐材产业和品牌服装制造业,重点支持新型高端耐材产业发展;登封市发展新材料产业(超硬材料)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新郑市重点发展现代食品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支持现代食品制造业发展;荥阳市重点发展以建筑机械和阀门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上街区发展以新材料(新型铝材)和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

“三年倍增”目标

以2011年为基数,到2014年,规模工业总量、工业项目投入总量、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总量和百亿元企业数量等实现“三年倍增”。

规模工业总量倍增。到2012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到2014年达到1.6万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三年倍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2年达到2700亿元,到2014年达到4500亿元,基本实现“三年倍增”。

工业投入总量倍增。到2012年年底,全市工业投入达到1400亿元;到2014年,当年投入突破2000亿元,力争达到2300亿元,实现工业年度投入“三年倍增”。

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倍增。到2012年年底,全市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到2014年达到2000亿元,实现“三年倍增”。

百亿企业数量倍增。到2012年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0户;到2014年达到20户,实现“三年倍增”。

“五年超越”目标

——到2012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前移1位。

——到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再前移1位;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前移1位;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保持第2位。

──到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5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3万亿元,2012~2016年年均增长20%左右;全市工业投入完成3500亿元,2012~2016年累计完成1万亿元;高新技术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2012~2016年年均增长30%以上;超百亿元企业数量达到30家左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再前移1~2位,进入大中城市10强,力争进入全国省会城市3强、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实施十项工程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千亿产业工程。培育千亿级主导产业群,加快编制、修订和实施各产业专项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向工业主导产业集中,到2012年新增电子信息1个超千亿元产业;到2014年,再新增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两个超千亿产业;到2016年,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品牌服装等5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实现超千亿,形成6个千亿级主导产业群,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均达到5000亿元。

扶优扶强工程。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加快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

亿元项目工程。围绕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每年选出100个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作为全市年度重点工业项目,建立完善推进机制,分解年度目标,强化重大产业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协调服务,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实施项目补贴政策,对重大工业项目,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方式给予特别政策支持。

招大引强工程。建立招大商、引龙头项目工作机制,重点引进一批“三力”(国际影响力、国内辐射力、资源整合力)项目,加快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和重点产品,按照“补链”、“强链”的要求,广泛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

集聚发展工程。加快工业集聚区整合提升,鼓励各县(市、区)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工业集聚区,打破行政区划,采取共建、托管、“飞地”等多种方式,对地域相近、产业相关、优势互补的工业集聚区进行整合;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通过国家、省、市新认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由市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60万元和30万元奖励。

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建设行业公共研发平台,围绕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建设3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3个以上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扶持50家创新型企业、实施5~10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引智”计划,对引进的“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国家级学术带头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研发人员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资助支持。

质量品牌工程。深入开展质量立市、立县(市、区)振兴活动;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争创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企业上市工程。完善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强化企业上市辅导力度,加快企业上市“四库一平台”(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证券服务机构库、股权投资机构库、资本运作专家库和企业上市服务平台)建设;积极鼓励企业上市。

两化融合工程。加快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大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实施电子商务“十百千万”工程。

节能降耗工程。加强工业节能管理,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的市、县两级工业节能监察体系;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开展节能产品认定工作;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补偿机制。

市级财政支出8%

作为工业发展资金

组织推进保障方面,市工业经济科技和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工业发展“三年倍增五年超越”计划的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安排部署本年度工业发展工作任务。

项目用地保障方面,全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列入省重点的工业项目建设,研究出台工业项目用地考核评价办法,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力度,支持工业项目建设。

发展资金保障方面,加大市财政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每年按照不低于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的比例,作为工业发展引导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符合产业布局要求和七大重点产业的企业和项目等。

规划政策保障方面,加快制定“三年倍增五年超越”计划具体配套扶持政策及细则,出台关于加快电子信息、汽车城建设、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等重点产业发展意见,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

服务效能保障方面,建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对重点工业项目实行代办制,提供一站式服务;制定推进全市工业“三年倍增五年超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措施。

本报记者 赵文静 文 图片由摄影部提供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