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五一小长假393万人游郑州
惠济迎客
61万人次
日均3万人
畅游绿博园
杜甫故里
品读诗圣
新郑:六个加快提升全面突围谱新篇
我市实施推进企业
服务活动行动计划
第二届安利杯
围棋赛昨收枰
二环十五放射工程
拆迁绿化有序进行
书画笔会喝彩
东区十年成就
A股交易费下月起降25%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郑:六个加快提升全面突围谱新篇
未来5年力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15%

本报讯(记者 袁勇 高凯 通讯员 赵舒琪)四月,春风正暖,郑韩大地政通人和、百业俱兴。

“龙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后,63万新郑市民众志成城投身未来五年发展:力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000元和19500元,城镇化率达到65%……综合竞争力保持全省县(市)前列。

铺开宏伟蓝图,新郑可谓底气十足。

“底气”来自前五年的不惜力。五年来,锲而不舍的精神、务实的干劲成就了新郑的“春华秋实”: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4.3%的速度增长,总量达到439.6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3.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57亿元,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同时,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2亿元,是新郑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

过去五年,不仅是新郑实现新突破的五年,更是“农工商”齐力舞动“和谐”发展的五年。

农业稳步走。五年中,累计拨付支农资金37.6亿元,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年总产达到5.7亿斤。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68家和187家。

工业大步走。五年间,先后有宏业纺织、赵家寨煤矿等475个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5家,实现主要工业增加值263.4亿元,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达69.5%;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3家、超5亿元企业42家。

第三产业快步走。五年里,连年高规格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拜祖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评最具国际影响力祭拜大典;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6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7亿元;新建商品房245.6万平方米,交易额70.4亿元;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355家,郑州国际石材工业园一期竣工、河南六盛钢材交易市场投入运营。

五年,有耕耘,亦有收获;有传承,亦有突破,交相辉映的各行各业,精诚团结的市民群众,熔铸出刚被该市敲定的新郑城市精神——“厚德自强、传承创新”。新郑市领导王广国说:“未来发展中,这个‘精神’要充分在发展中舒展开,成为驱动新郑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思想一变天地宽。”根据部署,在未来发展中,新郑将从六个方面突围,力争城市发展再上新台阶。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辖区城乡一体化水平。认真落实“六个一”保障机制,“五优先、两重奖”激励机制,“四确保、两壮大”引导机制等;科学编制“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战略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北部五镇“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推进城镇组团发展,把交通道路和生态廊道建设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标准完成郑新快速通道、107国道等15条道路及生态廊道建设任务;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将龙湖镇作为新型社区建设示范镇,孟庄镇、薛店镇等作为新型社区建设重点镇,全面启动镇域范围内规划的新型社区建设。

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步伐,提升社会和谐程度。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围绕“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切实加强“一办十中心”建设,建成虚拟网络管理、残疾人服务、青少年及大学生服务管理中心,提升对“十类人群”服务管理水平。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设,继续落实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等信访工作制度,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综合素质;大力弘扬“厚德自强、传承创新”的新郑精神,广泛开展新郑精神学习实践和代表人物评选活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力实施“百亿”产业培育计划,成立商贸物流、食品烟草、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指挥部,充分运用市场、资源、政策等多种手段,扶持产业做大做强,力争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全部突破百亿元。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基础地位。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打造高标准粮田;加快调整培育特色农业,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大枣、蔬菜、杂果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

加快项目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抢抓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郑州都市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组团发展的重大机遇,科学谋划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落实重大项目联审联批例会制度,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提高项目申报、审批效率;设立土地整理专项基金,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坚持民生优先、效益优先,把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向民生项目、重点工程倾斜。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学术探讨活动,深入挖掘新郑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订《新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大力实施“六个一”文化惠民工程,完善一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一批文化管理员、培训一批基层文化骨干、组建一批特色文艺团队、扶持一批特色文化活动项目、确定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促进基层文化繁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