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体育新闻 上一版3
拿俩奖 真幸运
我只做我自己
苏广悦:
如约而至 “棋”乐无穷
“黑白粉丝”诠释健康理念
网友“幸运星”
从“新”开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如约而至 “棋”乐无穷
——第二届“安利杯”河南省业余围棋锦标赛侧记
亲子趣味赛鏖战正酣。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李焱摄

又是一年“五一”到,又是一届“安利杯”。

每年“五一”期间,由郑州日报社、河南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办,郑州日报承办,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协办的“安利杯”河南省业余围棋锦标赛,都会成为全省围棋迷们的节日。经过3天半的激烈角逐,第二届“安利杯”围棋赛昨天下午落下帷幕。比赛虽然结束了,但参赛棋手们每年的如约而至,以及在比赛中享受到的“棋”乐无穷,又一次在他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童子军”点燃希望

“安利杯”的前身是“奥克杯”,以往赛事中水平最高的公开组比赛大多是大人们的天下。而在今年“安利杯”公开组比赛中,小棋手们占据了“半壁江山”。别看这些小棋手们年龄不大,但他们的棋艺丝毫不比大人们差,业余4段、5段的选手大有人在。

“小大人”们在公开组中崭露头角,年龄再小一点的棋手则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少年组比赛中大显身手。3天半的比赛中,记者在赛场上随处能见到这些业余“小高手”们活泼的身影,别看他们在场下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但到了赛场上,他们犹如换了一个人,下起围棋来有模有样,时而托腮沉思,时而闭目养神,那架势颇有围棋大家风范。

记者在赛场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以往赛事中都是小棋手观摩大人们下棋,但在今年的比赛中,大人们看小棋手们对弈的多了。“这些小孩们的棋可一点不差,经常能走出妙招,看他们下棋,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一位大人棋手如是说。

据了解,今年的比赛几乎汇聚了河南省内所有高水平的围棋学子,他们分别来自省内的十几家围棋培训学校和其他一些普通小学。“小棋手们水平提高了,这对河南围棋发展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可以说这些小棋手点燃了河南围棋重新崛起的希望。”本届“安利杯”总裁判长王俊生对记者说。

如约而至话友情

“最近在忙什么?”“怎么样?一切都还好吧?”……这是记者在赛场上最常听到的话语。虽然赛事的赞助商发生了变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广大棋友每年“五一”期间对这项品牌赛事的青睐。苏广悦、李天罡、王峥增……这些赛场上的“老对手”又一次如约而至,而在场下他们交流最多的则是深深的友情。

从“奥克杯”开始,苏广悦和李天罡就是老对手了,随着赛事的举办,他俩也在一次次对战中结下了友谊。现如今,苏广悦在上海上大学,李天罡则在西安的一所大学读书,一东一西,两人相距甚远,相聚实属不易,不过每年“五一”期间的比赛,成全了这对老友的“面对面”。“平时见面很难的,彼此学习和训练都挺忙的,偶尔能在网上交流一下。”苏广悦说。

有了难得的见面机会,苏广悦和李天罡在比赛之余交流最多的除了彼此的现状外,就是围棋。今年的“安利杯”,苏广悦战胜了李天罡,对此,李天罡说:“感觉他的棋长了,我要多和他交流一下,提高一下自己。”

其实像苏广悦和李天罡一样的棋友很多,如约而至“安利杯”,下棋交流话友情,也逐渐成为这项赛事的又一大功能。

全家出动齐上阵

爸爸、妈妈还有孩子,一家人一同“征战”,这样的温馨场面成了“安利杯”的主旋律。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到这项赛事中来,今年组委会特别增设了“亲子趣味赛”。

要么是爸爸陪着儿子、要么是爸爸陪着女儿,无论上阵的是“父子兵”还是“父女兵”,妈妈总是每对亲子选手最忠实的观众和服务者。目不转睛地盯着棋牌、时不时送出手中拿着的水壶,这就是妈妈们的工作。

据了解,共有8对选手参加了今年的“亲子趣味赛”,经过两天激烈拼杀,最终来自许昌鄢陵的王炳仁和王雨琪父女俩夺得了冠军。“女儿,我感谢你。”赛后,王炳仁激动地说,“我感觉我女儿这次下得特别棒,她为我们夺冠立下大功。”

对于冠军,学棋刚刚3年的王雨琪倒是显得十分淡定,“这次我和爸爸发挥都挺好的,能拿到冠军挺正常的。”除了参加“亲子趣味赛”,父女俩还分别参加了本次公开组和少年组的比赛,只是战绩都不是很理想。“我们全家人一起拿到这个冠军,这就是团队的力量。”王炳仁一边说着一边也将妻子拉到了身边,一家人笑着分享夺冠的喜悦。

“我觉得这项比赛挺好的,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些这样的比赛,明年的比赛我一定还来参加。”王炳仁最后说。 本报记者 陈 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