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7
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惠厂村的由来

郑明驼

荥阳市索河街道的惠厂村村名缘于惠家砖厂的形成和发展。

早在北魏孝文帝时,下令秦(陕)雍一带向中原大批移民,垦荒耕地,以固国本。据传荥阳惠氏一世祖惠驷,就在这次移民时,被安置在索河之滨的。

惠驷精明能干,祖居陕西扶凤县,家庭世代以烧制砖瓦为业。他来到荥阳索河之滨时,一面开荒种地,一面对当地的土质进行调查,发现这一带土质很适宜砖瓦业的发展,他就从家乡召集工匠进行建造,一开始挖了5座砖窑。由于秦砖汉瓦传入中原大地,对这一地区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改进,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惠驷在索河之滨定居时,方圆十数里荒无人烟,蒿草没人。随着惠家砖厂的不断发展,生意兴隆发达,打工棚一座连一座,土窑洞遍布附近的索河两岸。砖窑也由开始时的5座至宋代已发展为72座,生产量由原来的年产几十万块,发展到数千万块。砖窑也由惠厂村向两翼的汪庄和郭堂发展,最远处达方靳砦(至今老汪庄村北到村西仍有遗址存在)。当时到惠家砖厂买砖瓦的络绎不绝。人们由原来称之为惠家砖厂简称为惠厂。

由于惠家砖厂的生意兴隆,在这里打工者,渐渐地由工棚、土洞而改建成房屋。汪庄是由姓汪的打工者聚居而成的村庄,郭堂是由郭姓打工者聚居而成村庄。嗣后,官府为加强地方治安管理,就在惠厂村设立了里正、地保之类的地方官,以对这些上千人员的管理,这里也就逐步形成了村落。

惠家砖厂还有运砖至汴京修京城城墙之说。公元1012年,北方战事平息,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库充盈。而此时京城汴梁还是一座土城,过去因战乱无力用砖石加固。据此,宋廷指令荥阳、陈留用水运,日夜不停,每年向京都运送数千万块砖。荥阳惠厂的砖利用索河再经惠济河直达汴梁(引自《宋代东京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只有2780口人,1190亩耕地的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改善人居环境,集约节约用地,惠厂村从2010年开始,计划总投资6亿元,对全村实施合村并城,此项工程已列入荥阳市2012年合村并城重点工程项目。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