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温州“丐帮”拦婚车强索红包
打假需要记者
又不能全靠记者
谁来拯救“无人救命”的空巢乡村
“股市圈钱一去不复返”言之过早
药品“限价令”
缘何成了“淘汰令”
地方政府奖励购房
有悖常理
用制度
堵住国企公款私用
放开登记属利好社会组织当自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谁来拯救“无人救命”的空巢乡村

据《信息日报》报道,在江西宜春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发生了一件让人心痛的悲剧。年已72岁的老农王久寿的家门前,摆着五口临时制作的简易棺木,里面静静地躺着他5个年幼的孙子和孙女。前一天还活蹦乱跳的5个孩子,瞬间就殒命于村后的一口水塘。

对于肩负照看责任的两位老人而言,实在是没有比这更为残忍的了。老人首先想到的是无法对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交代,而旁观这一悲惨事件的人们,除了同情,更在心底自问:谁又能给留守在空巢乡村的老人孩子们一个交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城市,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今,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留守乡村的基本都是“706138部队”,除了老人、孩子和妇女,年轻男子只在过年的时候短暂出现。因此,当老人试图寻求年轻人帮忙救人的时候,居然要租摩的到处寻找才能找到两个年轻人。有些乡村的空巢化,竟然已经到了“无人救命”的地步。

这样的乡村,已不再是一个堪称健康的社群,空巢老人的孤独晚年和留守儿童的不幸童年,相比“将来谁来种地,谁来养活中国”之类的发问,更加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

这一方面需要,彻底打破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城的制度门槛。现在很多城市,非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少年,想接受义务教育,需要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出具诸多证件、证明,甚至有些地方需要父母出具“老家没有监护条件证明”,像只有老人在家的,算不算有“监护条件”呢?在严苛的条件下,有多少打工者的子女,无奈成了留守儿童?用制度倒逼一些城市“敞开胸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另一方面,也应该尽快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现象。地方通过创造更宽松的创业与就业环境,吸引劳动力“回流”,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找到用武之地。近年来,富士康等企业也开始向西部转移,一些中西部地区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的现象。

解决留守儿童和“无人救命”的村庄等问题,是劳工流入地和输出地共同的责任,无论哪里都不应为此设障,也不应该放手不管。

舒圣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