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山水洲城 辉映最幸福感长沙
我市未发现问题蔬菜
罚款扣分因超速
遮挡号牌再受罚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不慎遗失母亲遗物
公交调度帮忙找回
集中整治架空线杆
wx2528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山水洲城 辉映最幸福感长沙
长沙着力打造“创业之都 宜居城市 幸福家园”
长沙全景图。三环以内全长88公里的“一江两岸”全线贯通,沿江风光带、橘子洲风景区等一批精品工程建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图为风景如画的宁乡县关山村,迎来了众多市民前来游玩。
5月13日清晨,“湘江一号”盾构机顺利穿越湘江,抵达轨道交通2号线首条地铁隧道左线湘江中路站。

记者 刘捷萍 实习生 张 齐

长沙,一座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古城;长沙,一座踏上时代快车的开放新城;长沙,一座散发动人魅力的山水洲城。

长沙是湖南省会,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三大经济板块的交会处,发挥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作用,是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沙现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望城6区和长沙、宁乡2县及浏阳市,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4万人。

独特的地理环境,涵养了众多旖旎瑰秀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明,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湖湘文化。山水胜景和历史文化的交相辉映,使长沙成为一座兼容并蓄的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活力之城。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近年来,长沙围绕“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不断加快城市国际化、城乡一体化、产业高端化、发展“两型”化、管理法治化的步伐,着力打造“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园”。

创业篇

非禁即入

民间资本活力四射

2011年上半年,长沙市新增私企8000多家,平均每天44家;长沙专利申请量达5256件,人均专利拥有量达全国平均水平3倍之多。2011年,长沙首次名列“中国十大创新城市”和“中国十佳宜业城市”榜单。“创业之都”正成为长沙的新名片、发展的新引擎。

2008年,金融危机让大小企业不寒而栗之时,长沙响亮喊出打造“创业之都”的口号。市委书记陈润儿亲自挂帅,成立以3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长沙市推进创业富民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制定加快建设创业之都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意见等20个配套文件和38个实施方案,形成覆盖创业各领域、贯穿创业全过程的政策体系。

“非禁即入”的低准入门槛,为创业者搭起大展拳脚的舞台。在长沙,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外的行业和领域,一律放开,对企业放权,对群众放手。一股股来自民间的创业力量和资本,以参股、联合、并购多种方式,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事业设施等领域的新生力量;一大批弄潮儿纷纷登台,成为国有、集体企业及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造、改组和改制期间活跃的“鲶鱼”。截至2010年年底的三年间,长沙私企、个体户数量年均增长分别达30%、38%。

创业的好平台好氛围也吸引了八方来客纷纷来到长沙投资创业、兴业。目前已经有美国花旗银行、德国戴尔等100余家境外世界500强在长沙落户。

宜居篇

山水洲城,宜居长沙秀美和谐

道路宽了,绿意浓了,夜色美了,城市亮了,市民的文明意识提高了,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便利了……一个秀美、繁荣、文明、和谐的宜居长沙跃然眼前。2011年,长沙市以位列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表彰名单榜首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最好地诠释了长沙城乡建设的新风貌。

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过程中,湘江两岸风光带、橘子洲风景区、岳麓景区“两山一湖”、洋湖垸湿地公园、梅溪湖国际商务和科技服务中心等一批精品工程,已经或即将成为长沙形象新标志。市民进公园就如进自家客厅一样方便。同时,在市民家门口50余座大大小小的社区公园也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去年10月底,岳麓滨江新城棚改区居民李建芬一家从低矮破旧的平房搬进德润园的电梯房。长沙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住房解困的步伐明显增快。

长沙进一步完善以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为骨架的立体化交通体系,给市民带来更快捷舒适的出行环境和生活品质,市民出行交通选择方式更加多样化;营盘路湘江隧道顺利通车,福元路湘江大桥、湘府路湘江大桥、南湖路湘江隧道的建设如火如荼,过江交通时代加速到来;横贯东西的地铁2号线和纵贯南北的1号线将在主城区搭建一个地下交通的“十”字骨架。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19.36万辆,全市平均每6人拥有一台机动车。

武广高速铁路将“改革开放前沿”广州、“楚汉名城”长沙和“九省通衢”武汉拉进了“三小时经济圈”,而东西向铁路大动脉沪昆高铁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两条高铁将在长沙十字交叉。

幸福篇

最幸福感,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2010年,长沙因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而获得幸福城市终身荣誉。2011年,长沙再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长沙,民生表达。各项民生工程的相继铺开,让越来越多的长沙人共享发展成果。

2011年长沙民生支出达359.6亿元,同比增长24.5%。深入推进创业富民,新增城镇就业1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4%,零就业家庭连续多年实现动态清零。2011年长沙民生保障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7613元和13400元,分别增长15%和17%,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着力解决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基础教育全面发展,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全覆盖,城乡低保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全市60岁以上城市无业居民和农民每月享受60元基本养老金,两次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居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资料链接

地区生产总值

长沙从2005年的1519.9亿元,到2011年的5619.3亿元,年均增长15%;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2位跃升到第7位,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由第3位跃升到第2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长沙从2005年的25688元,到2011年的79089元,年均增长14%;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0位跃升到第2位,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由第3位跃升到第1位。

长沙辖内财政收入

2005年252亿元;2010年1033亿元;2011年1350.4亿元。年均增长27%。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长沙从2005年的11804元,到2011年的27613元,年均增长16.3%;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7位跃升到第6位,一直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从2005年的4908元,到2010年的11206元,再到2011年的13400元,年均增长19.6%;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6位跃升到第3位,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稳居第1位。

均为长沙晚报资料图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