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郑州日报恢复出版1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荥阳力争走在郑州都市区建设前列
15
10znjz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标定位 主动作为 务实求进
荥阳力争走在郑州都市区建设前列
新区名苑
荥阳市委书记马锁文(右二)调研郑州宜居健康城建设情况。
荥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袁三军(前排左一)到基层调研三夏工作。
索河美景胜西湖

本报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孙国强 王海琴

记者手记

2011年,荥阳完成GDP42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46元。

在荥阳市召开的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荥阳市政府确定了2012年主要预期目标,GDP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5%;节能减排完成郑州市下达任务。

2012年第一季度,荥阳完成生产总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5亿元,增长15.6%;固定资产投资50.3亿元,增长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亿元,增长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9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201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5.8亿元,增长15.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亿元,增长18.7%。

这些数字虽然是枯燥无味的,但荥阳的发展却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目共睹的。2012年第一季度已获得可喜的成绩,荥阳市委、市政府将再接再厉,乘着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东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认真落实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以“一心两翼”为总布局,以建设宜业宜居宜游新荥阳为己任,高标定位、主动作为、务实求进,推动发展新跨越,加快打造郑州新组团。为确保上述目标完成,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力争使荥阳走在郑州都市区建设前列。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在“三化”协调推进上走前列

优化空间布局,启动城乡总体规划修编,逐步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新格局。完成城市西北片区、建成区停车场等专项规划;完成宜居健康城拓展区控制性详规、起步区城市设计和豫龙镇、乔楼镇镇区总体规划。

完善城乡功能。强力推进城市组团发展,以索河整治、“三院一校”、郑西高铁荥阳站、京襄城遗址公园升级改造为动力源,助推宜居健康城建设提速。稳步推进“四类社区”建设,加快上海农工商旧城改造、豫龙镇蒋砦四村联建、崔庙镇郑庄社区等项目进度,精心打造广武、贾峪、高山3个新市镇,抓好44个乡镇试点社区建设。大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抓好陇海路西延、中原路西延、科学大道西延、沿黄公路4条快速通道建设,升级改造S232、荥广路、荥丁路、郑上路、庙王路和桃贾路。

改善人居环境。突出抓好科学大道西延等快速通道生态廊道建设,完成中原西路、石化路、索河整治绿化提升工程;启动南水北调干渠两侧生态保护区建设;完成森林资源培育2.4万亩,新增郑州市级林业生态村10个、林业生态镇1个。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

在壮大工业经济上谋跨越

提升产业集聚水平。突出主导产业,力争荥阳、五龙产业集聚区在省、郑州市位次前移。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融资、市场运作等多种模式,全面推进园区开发。采取异地捆绑、税收分成、要素配置等措施,引导同类企业、关联项目集中布局,新入驻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20个以上,完成投资12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完善产业集聚区管委招商、建设和服务功能,建立“责、权、利”协调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技术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创建实验室、工程中心。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申报专利300件,实现技术贸易成交额3亿元,争创省级以上名牌2个、著名商标3件。支持企业研发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抓好电动汽车、非粮生物等先导产品研制和推广。深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健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推动工业扩量转型。加快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突出政策引导,加强目标考核,推动建筑机械、阀门行业联合、兼并、重组,带动产业链条延伸,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快企业梯队建设,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设立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专项资金,推动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聚。落实扶持政策,加强规划管理,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

以都市型农业为方向

在夯实“三农”基础上创特色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着力打造省会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重点在南部山区建设优质杂粮杂果生产示范园区,在南水北调干渠两侧建设苗木花卉林果生态保护区,在北部邙岭建设河阴石榴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在沿黄滩区建设优质淡水养殖示范园区。规范农村土地管理,鼓励承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引导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

持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升级改造机井500眼,整治索河、枯河部分河段,力争将仙鹤湖、竹园、饮马坑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列入国家投资计划,配合做好桃花峪提水泵站项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路网建设,新修改建农村公路80公里,健全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压改建110千伏曹李变电站。

以现代服务业为引擎

在产业层次提升上求突破

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对桃花峪、汉霸二王城、环翠峪景区实行整体开发、全面推进,力争环翠峪景区三年内创成国家“4A”级景区。加快沿黄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新田生态城、虎牢关生态园、清华大溪地、江南春温泉度假区、河南中原第一影视城等项目深度开发。

促进文化资源开发,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催生一批具有荥阳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深度挖掘象棋文化、嫘祖文化、姓氏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苌家拳、黄河玉门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响荥阳文化品牌。激活商贸流通市场,加快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发展相对集聚、特色鲜明的物流产业园区。

以利民惠民为根本

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谱新篇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以打造教育强市为目标,加大公共财政向教育倾斜力度;加强学生接送车辆管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确保学生安全。大力推动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扩面提标,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功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全民慈善活动,拓展荥阳慈善品牌。

继续为民办好实事。实施照明工程,安装郑上路(荥密路口-李克寨段)路灯,完成荥密路口、荥泽大道与郑上路交叉口高杆灯塔建设,完善植物园、禹锡园和三公像周边照明设施。实施畅通工程,改造京城路与新310国道交叉口等5处积水点。实施助残工程,资助100名贫困残疾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对全市“三无”残疾人员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300元;对全市“低保”家庭中的精神病患者每人每月发放用药补助100元;将全市6岁以下贫困残疾儿童全部纳入免费抢救康复项目。实施健康工程,每年免费为全市60岁以上老人作常规性体检。

以项目建设为纽带

在增强发展后劲上蓄势能

加快项目建设。2012年,确定首批9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599.6亿元,年计划投资127.4亿元。截至3月底,9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33个项目开复工。22个项目入选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69.9亿元,年计划投资25.1亿元,截至3月底,累计完成投资4.6亿元。

扩大招商引资,创优发展环境。着力引进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项目,吸引企业总部、战略投资者落户,鼓励大企业在荥阳投资注册、设立分支机构。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签约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均达50%以上。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做好郑州市三环内大型批发市场外迁项目的招引工作。

着力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完善洽谈、落户、建设、发展全程服务机制,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以依靠群众为宗旨

在网格化管理上建长效

荥阳市委、市政府在“坚持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中,充分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理念,确保荥阳908平方公里土地的每个角落、每寸土地上发生的每件事,都有责任人,有人负责,着力在惠民生、促发展上,在让群众得实惠上,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真正实效解决具体问题。

为使网格化管理体系“全覆盖、无缝隙”, 荥阳市委、市政府按照要求,共建立三级网格2055个,其中一级网格15个,二级网格303个,三级网格1737个,组织36名县处级干部分包乡镇街道、蹲点36个行政村;乡镇、街道1247人下沉到村组、社区;职能委局1523名干部、303支群众工作队、1272名工作队员已下沉到全市287个行政村和16个社区。

2012年是荥阳发展的关键一年,荥阳市委、市政府立足现有优势,着眼未来发展,高标定位,主动作为,务实求进,力争在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上,在以依靠群众为宗旨的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上走在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前列。荥阳市委、市政府表示,宏伟的发展蓝图,更坚定了65万荥阳儿女的必胜信心和无穷动力;荥阳全市人民已携起手来,励奋进之志、聚和谐之力、鼓实干之劲,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荥阳全景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