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郑州日报恢复出版1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路同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路同行

蘸着生活的气息,踏着岁月的神韵,伴着跨越的风采,《郑州日报》走过了恢复出版十年。

恢复出版十年犹如人生十岁,尽管仍显稚嫩却不乏铭心的时刻、难忘的经历、无限的追忆。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不再是数字的概念,而应是自我的超越。春夏秋冬,酷暑严寒;披星戴月,笔耕不辍。一路走来,我们品味了耕耘的苦,也尝到了收获的甜。

十年的报纸撂起来,好高,好高;十年的故事讲出来,好多,好多;十年的感悟写出来,好长,好长。穿越时空,拂去蒙尘。面对一张张已经泛黄和仍然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恢复出版十周年纪念特刊还原真实和寄托期望的版面,作为总编辑,我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充实和厚重。

因为,我们在与时代、与郑州、与全市人民一路同行。

我们与时代的步伐一路同行。《郑州日报》的恢复出版不是简单的复制,历史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演绎。在媒体竞争白热化愈演愈烈的时代,办报的环境在变,读者的口味在变,报业市场的构成在变。作为市委机关报的《郑州日报》,要突破重围、重获新生,就必须出好“媒体助政”这张牌,走好“媒体助政”这条路。我们不单单是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而且要成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如何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如何积极主动地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搭建平台?如何让舆论引导更直接、更艺术、更有效?如何把笔锋触及前沿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百姓?十年来,我们在不断探索创新,我们在努力实践。感人至深的“陇海大院”、彰显精神的“中原之子”、旨在借鉴的“走出郑州看全国”等大型策划报道,便是一次次有益的尝试。

我们与郑州的发展一路同行。郑州发展的任务有多重,我们肩上的担子就有多重;郑州的蓝图有多大,我们的版面就有多大。市委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是我们的话题,市里每一个重点项目都有记者的身影。郑州十年日新月异,恢复出版十年重彩浓抹。高架立交、快速通道、地铁建设之恢宏,生态水系、绿色长廊、城市花园之靓丽,东区扩张、郑汴融城、城市组团之铸重,如此等等。一个个经典时刻,一幕幕精彩瞬间,尽在镜头画面,尽在字里行间。当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之时,当郑州都市区建设成为必然抉择之时,《郑州日报》的新闻报道也达到了巅峰时期。专题评论、专家访谈、专题策划、专版专刊,从体裁到题材,从图片到版式,我们以从未有过的厚度、力度、强度,为打造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都市区造势助威。这个时期的一张张图片、一组组报道、一篇篇评论,必将成为经典,也必将载入史册。

我们与群众的利益一路同行。《郑州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理所当然要反映人民的心声、表达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百姓利益无小事。凡是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再小的事情我们也把它看做大事情。恢复出版十年,我们把更多的笔触对准了广大群众的生活琐事,我们把更多的版面留给了广大群众的心声心愿。群众有意愿的时候我们牵线搭桥,群众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出手相助,群众有怨气的时候我们理顺化解,凡事注重把握权威性、指导性和贴近性、服务性的结合点,注重把握推动改革发展与实现群众利益的共同点。我们倡导和鼓励记者走基层,并开辟专栏,连续刊发。“记者走基层”的一系列报道里,不乏精品,深得好评。

一路同行,我们时时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殷切关怀。恢复出版十年来,历届市委主要领导都曾深入到我们的采编大厅。他们嘘寒问暖,关心队伍建设,关注条件改善,甚至亲自看看记者的稿件。这呵护,令人永记心间。

一路同行,我们时时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当我们工作出彩的时候,一封封来信、一个个电话给予我们极大的鼓励;当我们工作失误的时候,一封封来信、一个个电话给予我们善意的批评。这帮助,令人铭刻心头。

一路同行,我们时时感受到全体同仁的加倍努力。“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夜班编辑通宵达旦,跑线记者马不停蹄,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朝朝暮暮,一年三百六十五个忙忙碌碌。这精神,令人无比感动。

恢复出版十年,是节点,是拐点,是起点。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的形势,新的变化,新的任务,意味着更为重大的责任,意味着更加艰辛的付出。前行的道路上,更宏伟的目标,更热门的话题,更鲜活的人物,更典型的事迹,等待着我们用键盘去敲打、用镜头去聚焦。

一路同行,我们大写了过去的十年;一路同行,我们还要续写更多个十年。

岁月如梭没有止境,拼搏如歌没有止境。让我们“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用笔触更好地传递党的声音,用广角更好地展示郑州风采,用版面更好地体现群众心声。

明天,一轮红日依然霞光满天;明天,《郑州日报》依然活力四射。

郑州日报 总编辑

总编辑致辞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