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版:郑州日报恢复出版1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建22所学校缓解入学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建22所学校缓解入学难
第二章 史记 郑州

2003年2月18日<<<

由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的PALADIN(帕拉丁)新车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在SUV(运动型多功能车)的制造能力上又实现了新的跨越和提升,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3年4月4日<<<

2003年中国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开幕,拜祖大典在全国侨联命名的爱国主义基地——新郑始祖山举行。

2003年7月1日<<<

嵩山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

2003年8月28日<<<

河南花园集团与家乐福郑州项目正式签约。这标志着世界500强跨国企业首次进军郑州市商业领域。

2003年10月16日<<<

西气东输首家用户郑州通气点火仪式在赵家庄门站举行。

2004年,河南省政府出台了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城市就学的政策。郑州市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金水区和二七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4万人,无疑更加剧了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2004年秋季开学时,郑州市遇到前所未有的适龄儿童入学难,当时郑州市建城区多数小学一年级的班额都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每班45人的标准,一些地段的小学班额甚至达到80多人。 入学难的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按当时的人口状况,郑州市缺少30个标准班规模的小学21所、初中14所、高中9所。

郑州中小学入学难的问题经媒体报道之后,时任市委书记李克专门到一些中小学调研,并立即做出部署。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迅速行动,一个月内拿出了2005年拟新建11所小学和11所初中的规划方案,并列入2005年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2月17日,时任市长王文超要求在2月底前全部落实22所新建中小学项目,确保所有新校能在9月秋季顺利招生。

很快,中原区淮河路小学和秦岭路小学两所新建小学正式竣工揭牌,由此成为郑州市新建22所中小学中最早完工并即将招生的两所新校。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郑州77中等一批学校也紧随其后,开工建设。

至2005年秋季招生时,已有14所开始具备接收新生入校。至年底,其余8所新建学校顺利完工,圆满完成新建22所中小学建设任务。

十五六岁孩子的家长,恐怕对当年孩子的入校难仍记忆犹新,而这一烦心的问题在2005年得到了集中解决,当年,郑州市把加快调整学校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建22所中小学校作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来抓,当年,22所新建中小学全部竣工并开始招生。

裴其娟 金旭

《风中少林》武成文化名片

2003年,河南省启动“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战略,郑州市选择了以国内外普遍熟悉的少林功夫为母本,由国内一流艺术家组成创作班子,决心打造《风中少林》。主创人员数次赴少林寺拜访方丈释永信,进深山与高僧释德健等人座谈,充分挖掘少林武术、禅文化的精髓,在舞蹈与武术、特技结合中,又聘请香港元家班子作指导。几经打磨,《风中少林》终于完美呈现。《风中少林》面世后,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成功,成为郑州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2004年10月,郑州歌舞剧院特意选在“世界首届传统武术节”期间,上演《风中少林》,该剧甫一亮相,引起美国、法国、英国、瑞典等10多个国家演艺机构的关注,纷纷约请《风中少林》前往演出,其中仅赴美演出就两年800场,演出收入约800万美元。

时任市文化局局长齐岸青说过,中国的艺术产品“走出去”,关键要善于“民族文化国际表述”,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在这方面,《风中少林》带了一个好头。

按照“精品和商品并重”理念打造出的《风中少林》,成功走出了以剧目生产带动剧院建设、打磨精品与营销商品并重的创新之路。

2005年,郑州文化精品战略实施两年后结出硕果:由郑州歌舞剧院推出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金奖,并成功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裴其娟 金旭

郑州拿到小麦定价话语权

2006年年初,国家有关部委提出,在我国小麦、玉米、稻谷等主要粮食主产区,建立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承担包括最低收购价粮食在内的国家政策性粮食的销售和吞吐任务。

当时的国家粮食局认为,河南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省,其中小麦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1/4。郑州是我国粮食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会点,综合优势明显,是建立全国粮食交易中心的理想区位。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作为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家规范化的现代粮食批发市场,到2006年已经有16个年头,已累计成交各种现货粮油4330多万吨,成交金额600多亿元,位居全国粮食批发市场首位。当时,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已经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市场形成的“郑州价格”已经成为中国粮食价格的“晴雨表”。组建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有利于整合粮食流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和产销衔接、搞活粮食流通、服务国家宏观调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这里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规范化的粮食现货交易规则,制订了我国第一部商品期货交易规则,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粮食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了反映真实供求关系的“郑州价格”,推出了我国第一个粮油价格指数。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被誉为我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开拓者、践行者和领跑者。

2006年11月3日,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规范化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被国家粮食局正式确定为“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此前,国内仅有两家国家确定的粮食交易中心,分别位于合肥和武汉。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是唯一以小麦交易为主的粮食交易中心。

侯爱敏

郑开大道牵起两座城市

2006年11月19日上午9时,参加郑开大道通车仪式的省市领导在欧凯龙车站集中乘坐了首班郑汴城际公交车,全程行驶到开封,之后,返回到开通仪式主会场。河南省、郑州市以及开封市四个班子领导悉数参加了郑开大道通车仪式。

省会媒体均对郑开大道开通给予了重点、大篇幅的报道。郑州日报在开通当日,在一版同步刊出消息。次日对这一盛事给予了大篇幅的重点报道。在头版刊发主题消息,并在六版七版以通版形式刊出“同喜同庆同贺同憧憬”的专题报道,8版刊出“一条大路,两城欢腾”视觉专版。

一路连接东西,牵起两座城市。郑开大道的开通让市民开始积极关注两个城市的关系。一时间,关于两个城市发展关系的讨论相当热闹,郑州向东、开封向西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实践证明,郑开大道的通车,为郑州和开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今年3月举行的第七届河南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开封招商部门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受益于郑州大力发展的汽车工业,为汽车加工企业配套的零部件加工企业则纷纷来到开封,目前开封这一产业已经初具雏形。

以郑开大道开通为标志,郑州与开封开启了两地携手发展的新时代。

2006年11月19日,郑开大道正式通车。郑汴城际公交同时开通。一路连接东西,牵起两座城市。郑开大道的开通让市民开始积极关注两个城市的关系。以郑开大道开通为标志,郑州与开封开启了两地携手发展的新时代。

侯爱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