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版:郑州日报恢复出版1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感动着李老发的坚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感动着李老发的坚持
第三章 追寻英雄

2005年11月26日<<<

11月26日~27日,河南在国内率先举办的“河南文化遗产日”活动,郑州积极响应,博物院(馆)、历史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景点同时敞开怀抱向游人免费开放。

2005年12月8日<<<

2005年一季度五龙口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培菌试运行,3月底实现污水处理达标排放。6月底,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景观用水标准,9月7日向金水河注入中水;2005年12月8日,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工程一期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至2005年年底,完成厂外架空供电方案设计,厂区定界,工程地质初勘和初步设计审查等工作。

2005年12月30日<<<

为缓解中小学入学难问题,2005年,市委、市政府把新建11所小学和11所初中列入2005年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一个月内拿出了规划方案,各区克难攻坚推进建设,当年秋季开学时,有14所新建中小学建成并开始招生,年底,22所新建中小学全部完工。

一大清早,李老发就开始忙碌起来。由于身体正在恢复期,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今年他将制水机搬到了一楼,还特意购买了一个储水罐。直到下午,所有的水桶终于灌满了纯净水,他吃力地抬上了车,望着背影,记者心里有些心疼。

都说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就难在坚持一直做好事。“送水哥”李老发就是这样一个人。

2009年开始,中州大道郑汴路桥下,在这里等活儿的农民工都能喝上纯净水了。奇怪的是,没有人知道这些水是谁送的。从那时起,记者开始了追寻“送水哥”的脚步。直到2011年6月14日,时隔整整3年,记者苦心蹲点,终于等到他,但他却不愿面对镜头,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记者尊重了他的决定,以《为农民工送水三载不留名》为题在本报见报,报道中只配发了一张他送水背影的照片,报道后“送水哥”的故事感动了绿城。

他是谁?他还有哪些故事?带着众人的企盼,记者再次辗转联系到了他, 随之也揭开了“送水哥”的神秘面纱。

“送水哥”名叫李老发,是在郑州创业的一个小老板。3年来,他免费送出近两万桶水,自掏腰包花费了十几万元,先后在郑州5个农民工聚集点设立了免费饮水点。他说:“农民工离乡背井来城市打工,每天都要干力气活,赚的钱还要寄回老家,挺不容易的。很多农民工兄弟每天连一元钱的纯净水都舍不得喝,我想帮帮他们。”

一时间,“送水哥”的善举,在绿城家喻户晓,感动之余,不少热心人士纷纷伸出关爱之手,与李老发一起,给那些为建设郑州流血流汗的农民工兄弟们送去更多温暖。

《人民日报》大篇幅报道李老发的事迹。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等众多主流媒体,连续对“送水哥”事迹以及郑州市民爱心传递进行了报道。2011年,李老发被评为2011“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然而,在2011“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举行之际,李老发突发心梗入院。

时隔4个月,再次见到李老发,虽然目前仍在恢复期,但身体状况看上去还不错。记者劝慰他:“等身体养好些,再送水也不迟。”却被他固执地拒绝了,眉头紧锁着说道:“我已经到桥下看过很多回,他们需要水,再难再苦我都会做到底。”

王 影

张惠民 《快乐星球》中制造“快乐”

2002年初夏,记者第一次来到市区近郊的拍摄基地,郑州电视台导演张惠民正乐呵呵地招呼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编剧和行业专家,大家聚在一起踌躇满志地为一部还未问世的儿童电视剧《快乐星球》出谋划策。

那个时候,张惠民或许没有想到,第一部《快乐星球》2004年10月在央视播出后,立即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快乐风暴”,荣誉和叫好声如潮水般涌来;他也不会想到,自己在追寻“快乐”的路上“痛苦”地一走就是10年——多次采访张惠民,记者也成为张惠民寻找快乐的“见证人”。

提到张惠民,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快乐星球》,其实,在拍摄《快乐星球》之前,张惠民就曾自编自导电视连续剧《追杀陈圆圆》,拍摄过《乡党委书记》、《看不见的太阳》、《生死较量》、《越活越明白》、《分流》等影视作品,但真正让张惠民“火”起来的,还是《快乐星球》——被中宣部评为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被广电总局评为“飞天奖”少儿电视剧二等奖、第二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剧提名奖;2007年4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在有关领导陪同下,来到快乐星球拍摄基地进行视察工作……

“虽然《快乐星球》前四部很受观众欢迎,得到过很多荣誉,但第五部依然要从零开始。从剧本到演员,从拍摄到制作、播出,都是新的开始。”张惠民并不讳言,自己一直追求给全国少儿观众带去快乐,但自己的状态却可用“煎熬”来形容,如《快乐星球》第五部,剧本创作遭遇瓶颈,如何突破创新,一直是困扰他继续创作《快乐星球》的最大难题——经过前四部《快乐星球》共200多集的创作,有限的编剧群体已经技穷,哪里去找好看好玩又符合儿童审美情趣、寓教于乐的好故事?原定今年暑假在央视播出,但由于剧本还在送审阶段,赶不上暑期档,只好尽量赶在寒假播出。

10年前拍摄中国首部儿童科幻电视剧时,张惠民还存在着“抛砖引玉”的念头,没想到10年后,国内儿童科幻剧甚至儿童电视剧的版图,依然是空白一片,小观众对《快乐星球》的翘首以待不允许他放弃,《快乐星球》的继续已经成为“守土有责”的使命。

10年过去了,影视基地的花草树木更加繁茂,新增的雕塑、陆续搭建的摄影棚让基地有限的面积变得拥挤。记者不禁感慨,在这片有限空间里诞生的精神财富,喂养了数亿嗷嗷待哺的中国儿童,而创造这笔精神财富的领头人,更值得人们的尊重和支持。

最近一次采访张惠民,恰逢五四青年节,他在回答记者提问之余也不忘幽默一把:“这是咱的节日。”

“虽然我煎熬了10年,不记得有过多少失眠的夜晚,但是我只有俩字‘不怕’。”张惠民说,自己喜欢干点有挑战的事,虽然创作过程异常艰难,但有观众的支持和期待,自己“没有悲观的理由嘛!”

张惠民向记者描绘了他“给中国儿童带来快乐”理想蓝图上的几大战略:拍摄《快乐星球》电影版,条件成熟时制作3D版《快乐星球》,继续进行《快乐星球》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左丽慧

让人敬佩的“苍生大医”郭春园

郑州市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坐落在深圳繁华的蔡屋围金融区,规模不大,但却誉满鹏城深圳。

2005年2月26日,这家医院的一位老人离去,无论是在北国绿城,还是在南国深圳;无论是在卫生系统,还是在全国,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感动了无数患者。

如今,在医院大门前,静静地安放着这位老人的半身塑像。他笑容可掬,目光炯炯,好像在对前来就医的每一位患者嘘寒问暖。这位慈祥老人就是被国家卫生部授予“人民健康好卫士”的郑州市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名誉院长郭春园。

郭春园,我国传统正骨四大流派之一“平乐郭氏正骨”的第五代传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认定的全国500名著名老中医之一, 卫生部“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银质奖章获得者,曾撰写出版了骨科专著《平乐郭氏正骨法》及《世医正骨从新》。2005年2月26日,因罹患癌症,郭春园老人永远告别了他深深眷恋的病人。

2005年2月前后,记者曾先后两次前往深圳,采访这位让人敬畏的老人。虽时空转换,但点滴细节烙印历久弥新。

一间普通病房内,生命垂危的老人,静静地躺在简陋的硬板床上,插着鼻饲管,艰难地呼吸着,但他仍不时费力地抬起手,嘴里发出含糊的声音,要给病人看片子。

“截去食指还怎么给病人治病?”因长期遭受X光射线侵蚀,致使老人手指发生癌变。但他拒绝截去癌变手指,冒着癌细胞扩散的危险继续为患者正骨。直到癌症晚期,老人还坚持为病人看病。

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他每次看门诊,都佩戴“共产党员”标牌。为不打扰患者休息,他常年穿布鞋到病房,轻手轻脚。

为表达感激之情,病人送来红包,老人都婉言拒绝,实在退不掉的红包就上缴。在他的倡导下,医院成立了“特困患者救助金”。

为了让更多患者早日康复,老人打破“平乐郭氏医术不得乱传外人”的“家训”,不要任何专利,不要一分钱提成,将13种祖传秘方、验方的专利权全部捐献给国家。

老人一生创办了3家医院,按照他的献方生产出来的药品,年销售额已达800万元,但他去世时,自己一套两居室的按揭房款,却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才还完……

60多年的行医生涯,老人用生命诠释着“苍生大医”的崇高境界,用心血践行了他用鲜血写的入党申请书:“把真心交给党,对党无虚言;不求名利,不骄不满,全心全意为病人,不让金钱杀伤我的双手……当党的事业需要我的生命时,我会毫不退缩地贡献出我的生命。”

大美无言、大爱无疆。郭春园老人走了,但他在世人心中留下了一座“苍生大医”不朽的丰碑!

“我们一定要把老院长的这些精神财富接过来、传下去。”日前,记者连线郑州市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院长黄明臣,说起老院长郭春园,他没有忘却老院长言行教诲。

他说,虽然老院长已离开7年了,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仍在造福患者。他无偿捐献的13个祖传秘方治愈了数以万计的患者;他传承的平乐郭氏正骨医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用退不掉的“红包”成立的“特困患者救助基金”发展成“郭春园中医发展基金会”,用于救助因贫困而看不起病的患者,帮助有志于骨伤科事业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汪 辉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