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版:郑州日报恢复出版1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温暖
默默耕耘
我的事
编辑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温暖
记者 刘俊礼

相伴

十年间

报道“三农”工作使我受益终生。我将在感激、感谢和感恩中继续努力工作。

2001年我到报社工作,弹指一挥间,已走过10多个年头。我先后在中牟县、中原区、新密市、上街区记者站驻站并兼顾“三农”报道,如今报道时政新闻,这样看来,自己经历战线还不算少,这或许就是记者职业性质所决定的吧。

记忆最深刻的事是办公条件的改善,刚到单位时,稿子是“纯手工”打造,写稿用的“工具”是稿纸和钢笔,电脑还是稀罕品,偌大的采编大厅只有几台电脑,还略显陈旧。可现在不一样了,人手一台手提电脑,随时随地写新闻,去哪采访也不担心发稿问题了。电脑从无到有,这一变化过程,对我们做记者的来说真是一种享受啊!

报道“三农”工作使我受益终生。2003至2011年间,“三农”方面大事、喜事不断,从新农村建设、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到举办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再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都让我铭记。但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采访报道的两年间,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一段段难忘的记忆,定格,叠印,温暖与感动成了这段记忆鲜明的特征。那老人和孩子一起环顾故乡的山山水水、在老屋门口收拾老物件以及到达郑州新家后的表情……这些画面一次次让我震撼、让人温暖。有幸的是,我属于这个世纪大移民历史事件的记录者,无论何时翻开郑州日报,这一事件都是如此地清晰,她凝结着时代记忆。

时间悄然来到2011年6月,我“转型换线”,跟随市委书记报道时政新闻。说真的,当时没有任何新鲜的冲动,更多的是压力,是责任。没有压力怎么有激情呢?好吧,从头开始,我就把自己当新人,从头做起。在单位领导、同事和副总编袁勇的无私帮助下,如今我在时政报道方面取得了进步。

十年之间温暖相伴。我最大的收获是朋友,感谢这些年来给予了我关爱、宽容和支持的朋友们。

我将在感激、感谢和感恩中继续努力工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