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郑州日报恢复出版1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定格的记忆
坚强 活着
倾听心灵的声音
我在一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倾听心灵的声音
前言

汶川地震距离我们已经过去4年,这次灾难的阴影依然在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作为参与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前线采访报道的一名记者,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没有这次地震,我们的国家会怎样?我对记者这一职业会不会有更深的理解?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经历这次地震,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绽放;因为经历这次灾难,我们的国人变得更加坚强。

4年过去了,家里的电脑还存着很多当时在北川抗震救灾时拍下的照片,照片中的主角没有我,但每当看着照片里那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我都百感交集,思绪联翩。我会想照片中的她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她有没有救活5个月大的儿子?他有没有找到失散的兄弟?他有没有从失去妻子和女儿的阴霾中走出来……这些思绪如同心灵深处的心结,不能自解。

经历地震,参与抗震救灾,改变了我对生活、对工作的很多理解。地震前,我只把记者当做一种职业,但经历地震,我才发现这种职业能激发人所有的潜能,它是一种神圣的信仰。如果没有这种信仰,我不会上午接到任务,没吃午饭便回家收拾行囊;没有这种信仰,我不会将自己去地震灾区的消息隐瞒妻子到出发的前一刻,彼时妻子正怀有两个月的身孕;没有这种信仰,我不会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拿着破旧不堪的手机,用短信发回20000多字的报道;也更是因为有了这种信仰,我才会在赴北川的众多记者中第一个举手,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抗震救灾的突击队,到一个连部队都尚未进入的疫区开展工作……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对记者职业的信仰和尊敬。

对于灾难的回忆总是痛苦的。在北川的十天,度日如年,不是因为连续不断的余震,也不是因为不可预料的疫情,而是因为在倒塌的房屋前,在帐篷里,你都可以采访到当地这样的老乡,他对你千言万语,你却想不到用怎样的话语来安慰他。他会拉着你的手,告诉你地震时他失去了几个兄弟,失踪了几个亲戚。她会告诉你,她找不到孩子的父亲,眼神哀伤却没有眼泪。很多灾区的群众经历地震初期的悲楚后,已经学会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将来,他们只需要一个能够倾听他们心声的人,所幸,我作为郑州的媒体代表来到了灾区,作为记录人,更是倾听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