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体育拜大年 少林拳进课堂青少年体育如日东升 全民健身深入人心 活动牵引全民健身 群众体育精彩纷呈 竞技体育人才辈出。郑州市体育局局长李庆山欢迎亚运会郑州籍金牌运动员凯旋。 体育设施日益完善 惠民工程深得民心 大力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增强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是郑州体育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 完善全民健身工程,构建市民“十分钟”健身圈。早在2005年,他们就制定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计划并得到市政府批准,连续3年总计投入1200万元,在城市社区和广场修建了一大批健身路径和健身园。截至2011年底,我市共有健身路径1037条,健身器材11314件,覆盖了城市每个社区,较好地满足了市民健身需求。 让广大农村拥有像城市一样的体育健身场所,广大农民朋友也享有最基本的体育健身权利,体育部门责无旁贷。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将“一场两台”(一个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和两张室外乒乓球台)列入市政府“十大实事”之中。至2010年底,我市2358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已全部完成。 建是一时,管是长久。为保证良好的群众健身条件和环境,他们每年都对全民健身工程进行巡检和维修。市委、市政府从2010年开始,连续两年将加强全民健身工程的维护列入为民办理的“十大实事”中,投入900多万元共维修健身器材1099件、更新4857件,为全民健身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保障。 设施有完善,任重而道远。具有强烈危机感的郑州体育人,今年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要求,着手编制规划、描绘蓝图。坚信不久的将来,郑州的体育软硬件建设,必与郑州都市区建设并驾齐驱、同步腾飞! 承办赛事圆满出色 城市名片越来越美 承办国际性、全国性赛事,是衡量一个城市建设水平、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更是对承办单位能力素质的大检验。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郑州市体育局无论对综合赛事还是单项赛事,都当作一场重要战役来打,未雨绸缪,组织有方,严密无缝,滴水不漏。 2004年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我市举行。这项活动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是我市承办的最高级别和最大规模的国际体育赛事。郑州市体育局作为竞赛部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境内外武术团队及部分国际体育组织官员的邀请接待、开幕式入场式、武术竞赛组织、群众武术文化活动及论文报告会等。共邀请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个团队、2100多名运动员,以及国际武联官员、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等贵宾2700多人参加。认真做好接待、比赛组织等工作,圆满完成了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受到国内外团队和嘉宾的好评。 时隔两年,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仍在郑州举行。这本身就是主办方对承办方的最佳肯定。郑州体育人再接再厉,又办得圆圆满满,好评如潮。 2009年第一届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开幕式和健身秧歌(腰鼓)比赛在郑州市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60 年来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性、综合性老年体育赛事,43个代表团和36支参加健身秧歌、腰鼓比赛的代表队,近1500名老年朋友、30名省部级老领导、100多名厅局级领导参加。郑州市政府和郑州市体育局分别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突出贡献奖”。《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等媒体用较大篇幅进行了报道,充分展示了郑州的崭新风貌。 第十八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是我市历史上第一次承办的国际综合性青少年运动会。既要协调开幕式,又要组织选手参赛,还要做好接待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经多方努力,实现了多赢。国家体育总局领导评价“开幕式活动是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举办十八届中最好的、最有创新和震撼力的”。我市代表团夺得17枚金牌、12枚银牌、11枚铜牌。接待工作更是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给与会的官员、裁判员和运动员营造了一个温馨优良的环境。 2010年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先后邀请到56个国家和地区、142个团队、1160人参加本届武术节。本着“环境优美、设施优良、服务优质、交通方便”的原则,高标准做好接待工作,保证了赛事的需要。武术竞赛是武术节的核心部分。作为东道主,我市代表团共获得23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和6个三等奖,充分展示了武术之乡的实力。开幕式入场式和闭幕式做到了万无一失,再一次谱写了世界武术运动史新的篇章。 实践证明,体育赛事尤其是规格高、规模大的体育赛事,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和地区富有特色的名片。经过郑州体育人的不懈努力,如今这张名片已变得更亮、更响、更美。 明星璀灿勇于夺冠 竞技体育硕果累累 提起邓亚萍,河南人自豪,郑州人更骄傲。她是郑州市体育局向上级输送的世界级顶尖人才。继乒乓奇才邓亚萍之后,绿茵女将范运杰、网球之星孙甜甜、举重健将李雪英、游泳冠军李昀琦、散打之王陈彦召等一大批体育明星冉冉升起,璀灿夺目耀体坛。 谈起这些体育明星,郑州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庆山如数家珍。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郑州体育人曾经取得的那些骄人的战绩。 奥运会上有冠军。2004年在希腊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双决赛中,我市运动员孙甜甜与队友合作,获得该项目冠军,实现了中国网球运动的历史性突破。河南省委、省政府和郑州市委、市政府分别发去贺电。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张帅可喜获散打冠军。在希腊雅典残奥会上,我市朱宏艳、任桂香、张岩等3名选手共获得7枚金牌。 世界杯上能摘金。200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世界武术锦标赛上,陈彦召获散打90公斤以上级冠军,马岚获女子长拳冠军。同年11月,在韩国高阳世界举重锦标赛上,李雪英在女子58公斤级决赛中,囊括全部3枚金牌。我市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被称作“竞技体育的郑州现象”。2011年在日本东京女排世界杯上,以我市运动员杨君青为主力的中国女排获得了第三名。 亚运会上捷报传。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我市射击运动员王楠、张冰,游泳运动员王丹,网球运动员孙甜甜等4人参加,共获得3枚金牌,占全省所获金牌的50%。郑州籍乒乓球运动员帖亚娜代表中国香港参赛,获得两枚银牌。2010年在广州亚运会上,河南省运动员共获得9枚金牌,其中郑州市获得7枚,分别为:李昀琦获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金牌,李雪英获女子举重58公斤级金牌,李新杰获男子散打56公斤级金牌,郭耘菲获女子跆拳道67公斤级金牌,以张国龙为主力队员的中国女子龙舟队包揽了1000米直道竞速、500米直道竞速、250米直道竞速等龙舟女子项目3枚金牌。 全国大赛满载归。我市体育健儿参加国家级赛事数不胜数,单项赛事不再细说,单表全运会和城运会就足于说明。2009年济南全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4枚金牌、1银、3铜的优异成绩。其中,郭亮亮获武术散打50公斤级冠军,陈彦召获武术散打87.5公斤以上级冠军,李雪英获女子举重58公斤级冠军,田梦旭获男子10000米冠军。在集体项目中,4名郑州市队员担任主力的河南男排,第一次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河南省在本届全运会上共获7.5枚金牌,其中郑州市占53%。2003年长沙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参加武术散打项目的众小将包揽了男女团体两枚金牌;自行车运动员李丽一人夺得两枚金牌;男子标枪冠军、20岁的小将刘彦红以79.23米的好成绩,创造了本年度国内比赛的最好成绩。本届城运会,我市代表团共夺得8枚金牌、3枚银牌和10枚铜牌,金牌总数超过了历届城运会的最好成绩。2007年武汉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获6金、8银、4铜,在所有74个参赛城市中排名第11位,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8位。2011年南昌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我市共夺得11枚金牌、12枚银牌、14枚铜牌。奖牌总数在参赛城市中排名第9位,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6位。所获金、银、铜牌首次突破两位数,创造了历次参加城运会的最佳成绩。 河南体坛当龙头。在竞技体育上,郑州始终处于全省绝对领先地位。2006年9月,河南省第十届运动会。我市共获175枚金牌、103枚银牌、64枚铜牌,合计奖牌342枚,积3599.5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高居各代表团之首。2010年9月,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我市代表团在青少年组比赛中,共获得177枚金牌、108.5枚银牌、104枚铜牌,奖牌总数389.5枚,总分3892分,夺得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总分三个第一。同时,还荣获青少年组贡献奖、青少年组输送奖、成年组团体总分一等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运动会所设全部奖项。2011年10月,在河南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上,我市共取得了47枚金牌、34枚银牌、19枚铜牌。在参加本届农运会的18个地市中,取得了金牌数第一、团体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时间穿越回2003年春,郑州。 如何进一步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好?这个问题摆在了郑州体育人面前。他们在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得出结论:有活动就会有拉动。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就能够牵引全民健身。 活动需要时间。他们几经探索找到了突破口——“假日体育”。这种方式,既不占用工作日,又能让老百姓健身欢度假日,深受人们喜爱,众人踊跃参与。 从2003年新年伊始,这种“假日体育”已成定律,雷打不动,经久不衰。每年元旦,绿城广场上,必会上演万人长跑的大戏。每年春节,“体育拜大年,武术贺新春”等系列迎新春全民健身活动,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五一、十一期间,各种比赛活动从未间断。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假日精神文化生活,又增强了体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以赛事促健身,更是郑州体育人的拿手好戏。开展“五个百万人群”健身活动,先后成功举办“市民自己的运动会”——郑州市运动会、郑州市县(市)区领导干部运动会、首届农民运动会、郑州市直属机关运动会、百万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等数届赛事,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高潮、全年不断线的健身氛围。 以迎奥运为契机抓健身,是郑州体育人的又一得意之作。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他们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省会郑州市万人健步走活动、奥运宣传“千村万里行”活动和以“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为口号的火炬传递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和奥运激情空前高涨。 全民健身,离不开体育总会和各单项协会、俱乐部。目前全市共建立市级体育协会11个,体育社团2个,县(市、区)级体育协会88个,社区体育俱乐部2个。这些协会和俱乐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体育爱好者们,时时享受着多元化的体育盛宴。 建立国民体质测定网络,倡导健身科学化。2011年,投入100多万元采购了15套国民体质测定器材,在各县(市、区)建立了15个方便群众参与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并专门印制书籍,进行理论、技能培训,为监测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打下了基础。如今,登封市、郑东新区已对国民体质监测站进行了挂牌,郑东新区还配备了专门的办公场所、经费及人员。 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引领全民健身有序发展。2011年举办二级社体指导员培训班7个,发展二级社体指导员650名,并推荐50名二级社体指导员参加了省局一级培训班,目前已注册社体指导员5280名。在社区、公园、体育场所、空地等建有众多社会体育辅导站(点),并对全市704个健身辅导站点(晨晚练辅导站、点)进行了注册登记,形成了健身辅导网络。 “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已成为全民健身的共识。市体育局连续多年获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活动周优秀组织奖、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当今体育已超越运动和竞技的层面,不仅提升着国民素质、人文素质,更支撑着民族的精神、国家的脊梁,体现着国家软实力。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体育是民生,体育是形象,体育是品位,更是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标志。 秉承着这样的理念,郑州体育人十年奋斗、十年发展,在提升郑州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同时也取得了上级的认可和肯定,曾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人事部授予“全国体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副市长刘东(原郑州市体育局局长)还光荣地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回眸十年,弹指一挥间,但那波澜壮阔的体育赛事却历历在目,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十载拼搏谋发展 十载奋斗铸辉煌 ——郑州体育10年回眸 本报记者 刘超峰 通讯员 张家富 徐晨革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编辑 崔 瑞 校对 宋院红 90 领导率团参加七城会,郑州市代表团金牌奖牌数创历史新高。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