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二七区百余组工
干部问计基层
诗圣行吟陇右迎来人生重大转折
郑州8部作品
全国政协调研我市
大运河保护申遗工作
老杨的“专属”世界
政治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012雷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老杨的“专属”世界
我就喜欢这工作

他,曾是一名强壮精悍的防暴警察,在青春岁月实践着守护一方平安的梦想。

然而,命运的车轮从来没有轨迹可循。

一次偶然,他站上了三尺交通岗,这一站就是13年。

依然是守护一方平安,可需要面对的,却是每天琐碎、平淡并且重复到几近心烦的工作。

风吹日晒,雨雪寒霜。在这个舞台,他默默坚守。

今年,43岁的他,不再年轻、不再精壮,可站在岗上的他,却始终警姿飒爽,犹如雪松,坚强而执著地挺立在城市街头,渐渐成了十字路口一道特殊风景,一道有温度的风景。

他就是“全国爱民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郑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五大队民警杨华民。

如今在郑州,提起交警杨华民,几乎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城市名片”。

5月16日,在杨华民进京参加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前夕,记者前往采访。

这些年,有关老杨的故事已经听了太多太多。

传说中,最“烦人”交警是他。

曾在一次执法过程中对一个违法司机敬礼100次的,是他!

自创“提前拦截法”、“加速法”,化解“堵王”路口交通难题的,是他!

被无数司机、行人竖起大拇指称赞说“这个交警真好”的,是他!

……

一个人真能把工作干到这份儿上?“传说”听的越多,记者心里的问号越多!

带着质疑,记者打定主意做一次“侦探”。

虽然事先将采访时间敲定在了中午11点,可清晨6点50分,记者已经悄悄来到花园路和农业路十字路口。

6点56分,一身警服的杨华民到岗了。此时,路上的车流还不算多,双向通行顺畅。

7点整,记者点开微博,果然,老杨微博上的及时路况已经更新。

7点10分,车流渐增,远远的那个身影开始有条不紊疏导交通,左转、伸臂、打手势……一系列标准的动作一气呵成、纯熟干练。

7点35分,路况进入“早高峰”,汽车的发动机声,逐渐升高的气温,使整个路口充满了躁动。

“不要动,不要慌,带小孩的更不要慌。”在这个十字路口一站就是3年的老杨最清楚这里的路况和人流情况,也最清楚如何指挥那些面带焦急和烦躁的人们。他一边大声提醒路人,一边打着手势指挥交通,成为这个十字路口最忙的人。

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当中,杨华民不停地往返跑动,吹着哨子,打着手势,动作刚劲有力,宛如舞蹈。

8时30分以后,机动车慢慢有所减少,可路口周边的斑马线上依然热闹,杨华民走到路边,开始和行人、电动车“较劲”:

有步履蹒跚的老人经过,老杨会快步上前扶一把;有牵着幼儿的母亲经过,他会刻意为母子遮挡一下拥挤的人流;有违章的电动车,他毫不留情拦住;路边停放的电动车不到位,他吃力地挪动……每一个动作,都带着惯常的熟稔,自然妥帖。

记者悄悄走近他,越来越炽烈的艳阳下,可以看到杨华民背后慢慢渗出的汗渍。

虽然忙碌,可他黝黑的脸上始终带着耐心和真诚的微笑,略显粗糙的皮肤,印着风吹日晒的痕迹。

9点12分,老杨已经忙了两个多小时,没有喝过一口水。可即便隔着树荫,在暑热蒸腾下,记者却已经渴得嗓子冒烟。

几个小时看下来,看着老杨始终心无旁骛、专注交通的身影,记者发现,自己的“偷窥”其实没必要——

突然就信了,杨华民从来就不是媒体“堆”出来的典型,他实实在在就是一个踏实工作的人。

站在三尺交通岗上,那就是老杨专属的世界。

中午11点,在路口临近单位的一个简易休息室内,采访正式开始了。老杨完全没发现眼前的记者已经盯了他一个上午。

“这么热的天,你怎么一直都不喝水?”面对记者没头没脑丢过去的第一个问题,杨华民有点意外,可他还是憨厚的一笑:“上岗太忙,不喝水,就可以不上厕所,节约时间。”

“不喝水,怎么受得了?”记者问。

“没事,早习惯了。最忙的时候,我试过在岗上16个小时不喝水,没事,真没事。”老杨回答得很是轻松。(下转第二版)

十字路口站成一张“城市名片”

——交警杨华民的马路人生

本报记者 陈 思 王 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