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物易物 倡导环保
为逃高速通行费
私车乔装急救车
市内四区域停水
夔州
诗圣创作进入巅峰时刻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夔州
诗圣创作进入巅峰时刻
昔日的杜甫祠堂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奉节诗圣广场

夔州

诗圣创作进入巅峰时刻

本报记者 简薇薇 安群英 文 唐 强 图

夔州(今重庆奉节),一个与诗歌融为一体的城市。

在中国文学史上,夔州是孕育诗人的摇篮。它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别称:诗城。先后有1000多位文人墨客到此游历,写下了万余首留迹后人的炫丽诗篇。

杜甫的诗歌,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瑰宝。

告别成都,追随诗圣足迹,记者一行从重庆启程,乘坐长途客车在崇山峻岭间穿行,约六小时,便来到了这座美丽的山城。

聊起杜甫,奉节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宗发的神情里满是自豪:杜甫在夔州居住1年10个月,共创作诗歌435首,加上其在云安的创作,现存留的共计462首,几乎占其一生1439首诗歌的1/3。

平均三天两首,几乎是“日有一咏”,最高产时一个月写了72首。杜甫的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艺术上造诣更高,留下《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千古名篇。

在夔州,诗圣迎来了诗歌创作的巅峰时刻。

1

寓居东屯 壮美山川引诗情奔涌

公元766年,55岁的杜甫告别成都的茅屋,自云安来到夔州。在当时的夔州都督柏茂琳的资助下,在夔州市的东屯暂时居住下来。

在这里,杜甫拥有40亩果园,可以栽植果树,种植药材;同时还替政府代管公田100顷,也可收些租金贴补家用,生活过得相对稳定。

夔州位处长江上游,是长江上的第一道门户,由此得名夔门。从雪山奔涌而来的浩浩长江,到高耸峻险的夔州,被卡住咽喉逼近高山峡谷中,形成了壮美的三峡风光。夔州特殊的山川风物,给杜甫带来绵绵不尽的创作源泉,让诗圣诗兴奔涌。

夔州杜甫研究会副会长、《秋兴》主编龙占明先生痴爱杜甫,在他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位居夔门之中的白帝城,这里地势险峻,三国时刘备伐吴失败,曾在此上演托孤的忠义故事。

白帝城的最高处有一个亭台,名叫观星台,登临此处放眼远望,奔流江水激荡澎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当年登临此处,赋咏的千古佳作《登高》,被历代评论家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龙占明先生介绍,夔州东屯的大概位置就是今天的奉节县白帝庙镇辖区,当年杜甫曾在此建茅屋,现已成为奉节县草堂中学的校园。为纪念诗圣,草堂中学刻意打造杜甫特色学校,平时的教学中增加吟诗诵赋的内容,培养孩子们的诗歌素养。校园内有一所纪念石碑,记述了诗圣在此生活的点点滴滴。记者来到草堂中学时,正赶上学生下课,孩子们欢蹦乱跳着从教室里奔涌而出,个个生龙活虎、青春洋溢,整日与这些幸福求学的孩子为伴,诗圣泉下有知,应该会颇感欣慰吧。

奉节市民习惯把成都草堂和夔州东屯的草堂并称为“杜公二居”,“东西草堂”,因为这位千古诗圣而熠熠生辉。

2

诗歌创新 形式内容更加多彩

杜甫在夔州,年事渐高,创作热情越发澎湃,大事小情,无所不书,写下了农耕诗、寓言诗、思亲诗等多种内容的诗歌。还开创了“以诗立传”的先河,创造了“俳谐体”“口号体”,并首创竹枝新体。

躬耕于40亩果园,又管理着100顷的土地,诗圣动情于田间地头的一草一木。写下了《驱竖子摘苍耳》《催宗文树鸡栅》《种莴苣》《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等十余首农耕诗。

“自春生成者,随母向百翮。驱趁制不禁,喧呼山腰宅。课奴杀青竹,终日憎赤帻。踏藉盘案翻,塞蹊使之隔”。这首《催宗文树鸡栅》写的古朴有趣,读来令人哑然失笑。

杜甫到夔州后,连续写了八首寓言诗:有寄托其于丧乱之际流落他乡孤独情绪的《孤雁》、有借物讽人的《猿》、有讽刺高官鱼肉人民盗贼本性的《麂》、有表现诗人对不讲信义现象不满的《鸡》等,首首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思亲诗则以思弟诗写得最多,“乱后嗟吾在,羁栖见汝难……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真可谓“至情流露,带血带泪”。

这一时期,杜甫还写下了以诗论文、以诗立传、以诗代简的诗歌。

《壮游》《八哀诗》等开创了以诗立传的先河:《壮游》为己立传,《八哀诗》则是为伤悼友人而作的八首五言古诗。《夔州歌十绝句》首创竹枝新体。同时还创造了“俳谐体”,“口号体”等新的诗歌形式。

俳谐体内容多以游戏为主。如《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诙谐中,对夔州当时的风土习俗作了珍贵的记载。

口号体则是不拘形式,信口唱出。如《西阁口号 呈元十一》、《喜闻盗贼总退 口号五首》,或叙友情,或议国是,皆无拘无束。

3

夔州三百篇 高配风雅颂

地处长江之滨、蜀鄂锁钥之处的夔州,在杜甫诗歌史上,有着与成都杜甫草堂同样重要的地位。

“未说离怀向南浦,须知诗意在夔州”。这是宋代文天祥对杜甫在夔州生活和创造的评价。

曾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曾在《夔路十贤 少陵先生》中说,“夔州三百篇,高配风雅颂”。把杜甫的夔州诗与诗经的风雅颂相媲美。

“晚年渐于诗律细”。是杜甫对其夔州律诗的客观总结。《登高》被论家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唐以后,很多诗人到夔州游历,以浪漫诗风见长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到夔州做官后诗风发生极大变化,便是深受杜诗影响。诗人黄庭坚、陆游都奉杜诗为其诗宗。

奉节县诗城博物馆馆长赵贵林先生认为,杜甫因病在夔州住了一段时间,给夔州带来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奉节县至今还保留完好的依斗门,“依斗”二字即出自杜甫夔州诗《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夔州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夔州杜甫研究会秘书长李君鉴女士介绍,杜甫的夔州诗在杜诗中有特殊地位,日益受到国内外杜诗研究者的重视。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简锦松先生先后10次来到奉节县考证,并著有《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一书,认为夔州保留了杜甫诗歌中的山川风貌,把夔州作为杜诗研究考证的中心地,日本学者古川末喜专门写了一部《杜甫农业诗研究》,杜诗影响可见一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