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解决问题应分清主次
权力接受质询应成法治常态
网上行事
切忌智力递减
而暴戾递增
短命豪华体育场
背后的真问题
“无痛改革”是我们需要的改革吗?
老掉牙的低级谣言
为何还有人信
道德责任的驱动
与金钱荣誉无关
像“最美司机”那样珍视职业操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痛改革”是我们需要的改革吗?

在各地积极酝酿实施改革的时候,敏感的媒体发现,广东省佛山市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早在4年前就悄然破冰,并于2011年年底以“减少机构140个,收回编制965名”的成果收官,实现了“政府归政府,公益归公益,市场归市场”的改革预期。改革过程“无1人上访”,实现了震荡较小的平稳过渡。虽然还不能对佛山事业单位改革盖棺定论,但其“无痛改革”的样本意义已赢得各界关注。(6月5日《中国青年报》)

改革可以“无痛”?请恕我难以苟同。改革本身就是一种“阵痛”,因为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调整、让渡和整合——自1992年中央首次提出改革之后的10多年里,事业单位改革多次箭在弦上又屡屡引而不发,原因就在于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无痛改革”,其实更像是改革的“痛点”被转移和改革矛盾的被隐性化。

就事论事,以佛山的事业单位改革为例来说,既然“无一人上访”,不能说明佛山事业单位的被改革者个个具有“高风亮节”,只能说明改革涉及的诸多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利益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减少的机构和人员要么是被调整到新单位,要么是纵然剥离了编制和身份,待遇、福利也都保持不变。换言之,注定是公共财政的足量投入,这是“无痛改革”能平稳过关的关键——而事实上,佛山不仅在事业单位改革方面投入巨大,还在提高企业的养老保险待遇,“所有这些补贴、补偿,如果单位承担不了的,全都由财政兜底。”有了政府的托底,“在这样的环境下搞改革,怎么还会有难以逾越的阻力?”

因此,无一人上访的“无痛改革”表面上是改革的成果最大化,背后是改革成本的最大化,只不过是改革成本几乎全部由公共财政承担,改革的效果瞬间凸显出来,而积弊和矛盾则被无形遮蔽起来——这样的“无痛改革”真的是我们需要的改革吗?

之所以进行事业单位改革,不是单纯地减少机构和人员、“甩包袱”,而是要整合资源、规范职能,解决事业单位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能低下等诸多弊病,降低财政负担。“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一方面是强化政府责任,一方面是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配置和企业化发展,如果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公共财政大包大揽,为了安置而“改革”,拆了东墙补西墙,虽然确保了“无痛”,但却过度透支了财政资源,甚至出台一些明显与市场经济规律相悖的政策,短期内固然收获了“无痛改革”的成果和荣耀,但从长远来看,却埋下了更大的问题隐患。 王 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