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落户式婚姻”的
算计与悲怆
城管外包
难避责任外卸之嫌
一天内16名学生溺亡悲剧不能再发生
女娲遗骨别成浮躁考古的功利标本
双独家庭为生二胎盖30余个章
干部应拥有
“诚信身份证”
查处“药袋苹果”
需要动真格
不公布状元数
亦难改变唯分数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落户式婚姻”的
算计与悲怆

“落户式婚姻”的

算计与悲怆

随着北京海淀法院的判决尘埃落定,外地女子王某的“长安梦”碎了一地:为了落户北京,王某与精神病人小张登记结婚。后被张某监护人发现,起诉到法院。日前,法院以“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婚姻无效”为由判决二人婚姻无效。(6月10日《京华时报》)

为了成为真正的“北京人”,不惜寻求精神病人的“帮助”,通过“婚姻捷径”获得一个京城户口,该名外地女子这种攻于算计的做法令人生厌。然而,刨去道德层面的价值判断,当“黄粱美梦”遭遇“梦醒时分”,我们还是多少能够从中读出一丝个体的悲怆与哀鸣。

必须承认,尽管“逃离北上广”的说法日渐高涨,但相比零星的离场者,更多的人则像飞蛾扑火般涌向这几座代表着繁荣与进步,交织着理想与欲望的大都会。然而,森严的户籍壁垒却使他们不得不舔舐“久在异乡为异客”的苦涩。

于是乎,找“土著”结婚便成了许多外来者,特别是弱势女性的重要法门。当“落户式婚姻”成为一种现象,与其说是“人性之恶”使然,毋宁说是拜社会现实所赐。

一方面,巨大的区域差异、不均的资源分配使得北上广拥有了其他地方不具备的城市魅力。别的不说,单就教育一项而言,根据北大法学院的一项研究课题得出的结论,安徽考生考进北大的概率只有北京孩子的1%。换句话说,落户北上广是每位“理性经济人”趋利避害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坚硬的户籍政策却在各种堂皇理由的装扮下徒增着迁移者的“机会成本”。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接纳了外来者的劳动与税收,凭什么不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资源与福利?要是没有户籍政策的阻碍,谁会愿意嫁给精神病人?

由此而言,王某不过是现实“子宫”中孕育出的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悲剧人物。如果区域间的发展失衡得不到改变、户籍壁垒不能够彻底破除,那么“落户式婚姻”便不可能彻底消失。

王 烽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