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落户式婚姻”的
算计与悲怆
城管外包
难避责任外卸之嫌
一天内16名学生溺亡悲剧不能再发生
女娲遗骨别成浮躁考古的功利标本
双独家庭为生二胎盖30余个章
干部应拥有
“诚信身份证”
查处“药袋苹果”
需要动真格
不公布状元数
亦难改变唯分数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公布状元数
亦难改变唯分数论

不公布状元数

亦难改变唯分数论

高考刚结束,社会关注热点转移到招生工作。日前,清华大学正式启动高招工作,承诺不公布高考状元数。

去年北大、清华承诺不再公布状元数,力图避免形成招生恶性竞争。算起来,今年是两校不再公开比拼状元数的第二年。不公布高考状元数,按理当然是好事一桩。但从政策导向看,北大、清华此举更像是被逼出来的一种结果。在此之前,教育部对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已是三令五申。但是,除山东、广东等少数省份外,不少地方还在热炒高考状元。北大、清华不公布状元数,固然可不再成为众矢之的,但因“状元热”总体未见退烧,其降温作用相当有限。

高校热衷于公布高考状元,不止是为了炫耀自身,还是为更好地选拔优秀生源。虽说北大、清华承诺不再公布状元数,暗地里对“掐尖”却丝毫没放松。去年高招期间,由于部分地区没有公布高考状元,北大、清华等高校招生老师竟想出发微博寻找高分考生等“妙招”。这表明,重点高校争抢优秀生源的恶战,并未因不公布状元数而减压。这一新举措不仅没有遏制高校的招生偏好,也未能有效缓解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追捧。

“状元热”并非高校炒作的后果,也不见得就是社会追捧所致。在这其中,高校更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状元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传统,许多人至今摆脱不掉骨子里的状元情结。在应试教育下,高考状元更成为学校升学率的直接体现,以及子女教育的成功标志。围绕着这一产物,社会上还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有的地方甚至把高考状元视为政绩。

个别重点高校不公布状元数,充其量只是不再对“状元热”火上浇油。要降低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自主招生,改变唯分数论英雄的现状。教育家刘道玉称:“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也说:学生要争100分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这些真知灼见,反映了教育家对应试教育的批评,以及对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呼吁。

北大、清华不能仅满足于不公布状元数,而将以往对优秀生源的“明争”转为“暗战”。在不公布状元数的同时,这些高校还应加大自主招生力度,扩大招收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为培养真正一流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北大、清华仍然是高考状元集中营,这充分表明相关举措并未触及高招体制的核心。 魏英杰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